上一版/ 02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石河子垦区创业史上的第一——

第一座城市雕塑《军垦第一犁》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9月05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石河子市内有多座雕塑,仅在军垦广场(原游憩广场)及周围绿化带中就有《王震将军铜像》《军垦第一犁》《边塞新乐章》等6座雕塑。其中,建造最早的最著名的是《军垦第一犁》。
  《军垦第一犁》原位于师市党委原办公大楼(现为兵团军垦博物馆)门前,1995年移至游憩广场喷泉西侧,与南面的《王震将军铜像》、东侧的《边塞新乐章》雕塑呈“品”字形分布,成为石河子垦区军垦红色旅游的一张名片。
  1984年秋,石河子市城建局研究布置雕塑作品美化市区时,通过一个优选方案,提出将这一组雕塑作为石河子城市标志的设计方案。方案通过后,雕塑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张玉礼、杨美应联袂创作。1985年秋,完成作品工艺制作。
  雕塑作品设计方案如下:
  作品名称:《军垦第一犁》
  主题:三人一组人拉犁垦荒群雕
  雕塑体量:总高4.1米,主体长7米,高2.7米。坐落在长9米、宽2米、高1.4米的灰色大理石贴面基座上。
  造型:一人扶犁和两人拉犁奋力向前开垦形象。三个人中有着军装者,有光头赤臂的战士。作品集中表现广大军垦战士响应党中央号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无私无畏、艰苦创业的英雄形象。
  雕塑小品构思:戈壁上的“明珠”城是从哪里来的?农垦人回答:“一张土犁、两只手!”画面与生活鲜明的对比,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反响,它将激发石河子人热爱这片开垦的热土,热爱前辈走出来的路,热爱我们自己的事业。
  作品对人物的塑造:袒臂赤脚,弓身拔力;胸有朝阳,勇往直前。再现老一代开拓者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披荆斩棘、无私无畏、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雕塑材质工艺:用锻铜制成,色泽黧黑,给人以深沉凝重的质感,锻铜工艺的点点锤迹,象征着开拓者千锤百炼的经历。
  三个裸露身体、奋力拉犁的垦荒战士好似拼命向前用力的牛,几乎达到极限的头、胸、手、膝紧靠一起的弯曲和背、臀、下肢连成一线的绷直,由黑花岗岩基座依次向上向前,形成了强劲的冲击力。深陷的双脚,勾起脚趾,凹凸不平的地面和几丝芦苇,唤起人们对创业年代的回忆。作品用粗犷、深厚的夸张手法,讴歌人与大自然搏斗的顽强性和坚韧性,突出人的力量,以大的块面、猛烈起伏的筋肉,来表现人在特定状态下孕育的内在凝聚力。     (据石河子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