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守正创新续根脉 继承发扬绘新图

——八师石河子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纪实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宇歌 通讯员 池子程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7月29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近日,兵团印发《关于同意将第八师石河子市列为兵团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新兵函〔2024〕73号),八师石河子市正式被列入兵团历史文化名城名录。
  八师石河子市东临新疆首府乌鲁木齐,西接西部地区最大陆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是我国连通东亚、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兵团最早建市的城市,也是我国唯一一个由军人建设起来的现代化城市。70多年来,几代军垦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创造了戈壁建新城、荒原变绿洲的人间奇迹,赢得了“戈壁明珠”的美誉。

戈壁建新城 荒原变明珠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22兵团,进驻人迹罕至的戈壁荒原,拉开了亘古荒原上第一犁,纺出了新疆第一缕纱,织出了新疆第一匹布,榨出了新疆第一块方糖,建成了这座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设的“共和国军垦名城”——石河子市。
  经过70多年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从最初承担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任务,到如今肩负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使命,从开始的屯垦戍边到现在的建城戍边,从当初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到如今绿意盎然的军垦新城,凝聚了三代军垦人的生命坚守与热血担当。可以说,一部八师石河子市的建设发展史,就是一部兵团人弘扬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为新疆各族人民谋幸福、为新疆各民族谋发展的历史。
  作为“共和国军垦第一城”,八师石河子市历史格局和军垦风貌特色鲜明,辖区不可移动文物、革命文物和历史建筑数量众多,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保存较为完整。见证了兵团在党的领导下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忠实履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光荣使命的光辉历程,为推动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师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两处、兵团级22处、市县级6处,历史建筑62处,兵团历史文化街区两个。

加大保护力度 赓续红色血脉
  近年来,师市党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军垦精神”为核心,把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工程、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关键性工程、优化营商环境的先导性工程、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先后印发了《关于八师石河子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了《八师石河子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为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风貌建筑,师市住建局通过属地报送、文物保护单位提供线索、市民征集等方式分四批共公示认定62处历史建筑,挂牌62处历史建筑。按照62处历史建筑的结构大小,根据《历史建筑标牌板式规则参考》对制作的标牌进行比例缩放,做到与建筑相融合;同时在标牌中加入二维码,扫码即可获悉历史建筑的相关情况。
  2023年,师市在挖掘历史建筑的基础上,针对师市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地段,启动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工作。通过对照申报标准,开展调查评估,梳理历史文化街区价值和载体,最终确定申报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历史文化街区、八一棉纺织厂历史文化街区两处历史文化街区,并于今年5月,经兵团正式列入兵团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中。
  如今,兵团正式批复第八师石河子市纳入兵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录,对其他师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将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今后,师市将进一步强化名城保护理念,持续加大名城保护力度,讲好新时代八师军垦故事。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兵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团)名村(连)街区保护办法》要求,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深入研究发掘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制订完善一系列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举措,推进打造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一批军垦历史建筑,组织开展一系列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并按程序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精心呵护历史文脉,将兵团大地上的文化遗产薪火赓续,让八师石河子市“兵团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代代相传。
在发展中传承 在传承中发展
  石河子第一版总体规划是张仲瀚将军邀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师赵琛编制的。该规划运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念,采用“方形路网+中心向外放射路”形成城市骨架,以“棋盘网、兵营式”布局居住区,奠定了石河子城市规划布局的基本模式。该规划历经70个春秋6次调整,至今主体框架仍然清晰可见,充分见证了八师石河子市历届党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见图①)。
  石河子西工业区是全疆工业遗产保护最完整的地方。工业区有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八一毛纺织厂、八一棉纺厂和八一制糖厂等“三八”企业,是兵团现代工业的发源地,承载着兵团广大干部群众难忘的时代记忆。八师石河子市党委按照“创新时代记忆、复兴历史场景、厂区腾笼换鸟、物理空间活化”等方法,积极推进“八一”记忆文化产业园建设(见图②),让老厂房换发新活力,“工业记忆”变为城市名片。
  石河子“明珠河”前身是老一代军垦战士于1976年建起的一条具备灌溉和防洪功能的蘑引渠。随着时代的发展,蘑引渠由于功能单一,无法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2015年师市紧扣红色军垦文化分两期对蘑引渠进行改造,通过多点打造具有不同主题特色的精致景观,将“明珠河”塑造成融合滨水活动、休闲游憩、游览观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性滨水带状公园(见图⑤)。
  红山健身中心位于天山路以北红山街道26小区,该栋建筑为上世纪50年代初修建的苏式粮仓。为让人民群众的文体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020年,师市投入3000余万元,将粮库改造成集网球馆、羽毛球馆、健身房、休闲娱乐区为一体的师市范围内建设面积最大、健身项目最多的大型健身场馆(见图③)。
  同时,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师市坚持文化保护传承与改造并重的原则,将军垦文化融入小区改造,统筹新生与传承、改造与塑造的平衡点,在提升物质环境的同时,保留军垦城市原有肌理,充分挖掘旧民居、旧厂房、旧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具有军垦特色的地标性建筑、标志性街区(见图④)。按照可视化呈现军垦历史的要求,完成了向阳街道1小区军垦风貌核心区建设,生动再现了军垦先辈进驻新疆、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光辉历程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