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陈学庚:为兵团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素凡 实习生 佟雨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7月10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眼下,正值棉花田管关键期,走进兵团各垦区,只见一台台植保无人机在棉田上空来回穿梭,带动连片的棉叶随风摇曳,宛若波浪在绿海中翻涌。
  “现在种地跟过去完全不一样。”种植棉花20余年的一师7团14连职工李云飞感慨道,“过去,种400亩棉花,雇20个人还不够。如今,精密播种机、植保无人机、采棉机等极大提高了棉花种植效率。”
  推动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实现棉花生产提质增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学庚过去57年间最大的心愿。
  “我17岁时报考原奎屯农校,3个志愿填的都是农业机械专业,就是想发挥我的力量,让大家从手握坎土曼的辛苦劳作中解脱出来。”陈学庚回忆道。
  这一钻研,就是57年。57年间,陈学庚先后突破了地膜植棉机械化关键技术,攻克了膜下滴灌精密播种大规模应用技术装备难题,研发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机具,为促成新疆棉花产量两次飞跃提供了有力的农机装备支撑……从手握坎土曼到卫星导航驾驶拖拉机牵引农机具,从远远落后到遥遥领先,以陈学庚为代表的兵团科技工作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棉花种植模式,在新疆和兵团棉花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建设和规模化应用方面成绩斐然。
  “我至今仍记得习近平总书记10年前站在精密播种机前对我说的话。他说,英雄不问出处,一切人才都要在‘战场’上见分晓。正是这句话,让我更加积极投身农业机械研究推广工作。”今年77岁的陈学庚,说话声音洪亮而坚定。
  10年来,陈学庚毅然坚守在农业机械研究领域,在棉花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后,他又将目光转向新型农田残膜治理技术装备研究。
  “地膜覆盖技术,虽然能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和粮棉生产能力,但随着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农田残膜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陈学庚说。
  2014年以来,陈学庚与团队积极研制残膜回收新机具,提出农机、农艺、农膜结合发展的理念,从升级农艺栽培技术到提升地膜质量,再到研发残膜回收新型机具,陈学庚带领团队系统推进,在农田残膜回收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推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4月,由陈学庚院士团队温浩军研究员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地膜污染阻控与高效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在石河子大学召开项目启动会,这是首个由兵团院校教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公开竞争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将为全国地膜污染阻控与高效回收利用提供兵团方案。
  “我们团队联合石河子大学、江苏大学以及疆外农机企业,研发新型农田残膜回收机,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目前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陈学庚说。
  在农田里跟踪观察样机运行情况,在工厂和实验室里研究农业技术难题,是陈学庚工作的常态。他经常对团队成员说:“这些问题很难攻克,兵团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只要国家所需,我们一定要努力和坚持去做。”
  2017年,陈学庚又有了新的身份: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兵团特殊作用的发挥、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才。”提起来到石河子大学的原因,陈学庚表示,希望能将自己在农业机械方面积累的经验、理论传授给更多年轻人,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推动兵团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陈学庚带领团队承担多个大项目,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鼓励青年骨干组建“小团队”,围绕农业生产关键难题进行技术攻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人才,推动石河子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石河子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农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业工程学科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今后,我将为兵团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为兵团壮大综合实力、更好履行职责使命贡献力量!”陈学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