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矿情缘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6月07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胡永安
我出生在严重缺煤的豫东。从我记事起,就很少看到有用煤炭烧火做饭的,祖祖辈辈都沿袭着以庄稼秸秆为炊的生活习惯。后来,我从书本上知道了祖国的大西北煤炭资源丰富,在幼小的心灵里,就萌发了从事煤矿工作的理想。
1961年7月,我高中毕业,就和亲戚一道来到新疆石河子,在红沟煤矿参加工作,开始了我的煤矿生涯。
红沟,是石河子南山煤矿的发祥地。1952年1月,为了解决屯垦戍边部队开展工农业生产建设的能源问题,二十二兵团选派了39名指战员,翻山越岭,来到杂草丛生、人迹罕至的红沟安营扎寨,建设煤窑,拉开了垦区能源基地建设的序幕。
1961年的红沟煤矿,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是非常艰苦的。矿工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土豆和苞谷面,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10天才过一个星期天。当时,矿工在井下从事的是人工掏槽的土法采煤。个别工作面还是人拉筐抬,将煤炭装上矿车再运输出巷。矿井建在玛纳斯河河床两侧,一条人工开辟的坡度约40度、斜长308.4米的双轨道轮子坡和矿井铁道相连,把矿井采出的煤炭提升到地面溜煤槽,再装上汽车,拉运到垦区各用煤单位。
当时道路条件极差,交通极不方便。一到冬季,矿工每天下班还要身背10多公斤的冰块,沿着垂高300多米、积满冰雪的盘山羊肠小道,气喘吁吁地走出山谷,将冰块送到食堂,以解决伙房用水的难题。虽说工作条件艰苦,但职工们热情高、干劲大,从无怨言。
工作的第一个月,我领到了平生第一笔工资45元,激动得流出了眼泪!参加工作的当年,我又矮又瘦,但工作起来劲头十足,加上我有文化又好学,连队领导和班里的老师傅们对我特别关心和爱护。
1964年3月,红沟煤矿要恢复1963年因瓦斯爆炸而被封闭的河西C2矿井的生产。为了加强对矿井的安全管理,我被调到矿山救护班,当上了南山煤矿第一批专职瓦斯检查员。每天,我和救护队员一起,身背仪器到矿区探查,为单位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快速恢复二号井工程争取时间。1972年,我调任采煤连统计员,除搞好业务报表之外,我坚持下井,协助做好矿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为了活跃煤矿职工的文化生活,我还积极参加分矿文艺宣传队,参与节目的编写、排练和演出。1965年,我编写的一篇赞扬红沟煤矿艰苦创业的短剧《十字镐》在矿区演出,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先后被几家报刊刊用,被石河子文联编入《幸福的会见》一书,1998年被收录到石河子史志丛书《南山煤矿志》。
在从事煤矿工作的37里,我得到了上级党政领导的培养、教育、关心、支持和爱护。1976年5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调到南山煤矿生产科,之后历任安全科长、工程指挥部主任、供销科工会主席。
作为煤矿职工,每天工作在矿井深处,见不到明媚的阳光,难以呼吸新鲜的空气,脸上沾满了煤尘,汗水湿透了工装,但创造的劳动成果为祖国屯垦戍边伟业产生了热的效应和光的动力。看到这些,作为煤矿职工,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自豪和满足。
后来退休了,生活清闲了,和心爱的煤矿离别了,我感到了失落和空虚。清晨,我沿着矿区公路散步,看到从面前飞驰而过的运煤车上滑落的煤块,我总是要把它捡起来。只有付出了辛勤耕耘的人,才知道劳动成果的珍贵。
现在,我居住在风景如画、绿树成荫的军垦新城石河子。清晨,我漫步在宽阔平坦的林荫道上,看着军垦广场上离退休老军垦伴着优美的旋律,踏着欢快的舞步,尽情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我的心情也跟着陶醉和激动。回首兵团屯垦戍边70年的辉煌成果,几代军垦人接力创造的丰功伟绩,怎能不令我激动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