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见证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四代人的《三字经》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6月07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张新明

  我家珍藏着一本《三字经》,它教诲了祖孙四代人。这本《三字经》,成了我家恒久的温暖。
  父亲是新疆兵团的老军垦,也是石河子南山煤矿早期的建设者之一。父亲一辈子没有什么特殊爱好,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只对读书情有独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母工资低,子女又多,生活负担重。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只要稍有空闲,父亲便捧书在手,那种怡然自得的神态,至今令我难忘。
  我家藏书不多,《三字经》位列其中,父亲似乎对它格外偏爱。因时间久远,书页已破损泛黄,还用旧画报包了封面。即便如此,它还是我家藏书中被翻得最多的一本书。父亲因为践行《三字经》,礼貌待人,工作勤奋,助人为乐,获得同事的普遍好评,多次被评为南山煤矿的先进工作者。
  我从小生活在石河子南山矿区,出门见山就是我小时候的真实生活情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在南山紫泥泉农场一所学校上小学。那时候可读的书很少,偶遇散落的书报我也会捡起来认真看。假期回到家,父亲经常用《三字经》里“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警言,启发我们读书学习真诚做人,也常拿《三字经》里的人物和故事教育我,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负薪挂角,书中那一个个古人勤勉求学的故事,曾伴我醉入儿时的梦乡。
  从《三字经》中,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是从炎帝、黄帝开始的,在五千年文明中,有秦汉隋唐等朝代,还有“大禹治水”“武王伐纣”“三顾茅庐”“楚汉之争”等许多有趣的故事,认识了像孔子、老子、司马迁等众多历史名人。《三字经》真是一本好书,它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我成了我家阅读《三字经》的第二代传人。
  《三字经》伴我长大,催我奋进。成为教育工作者,我一生教书育人,并能写出一些文章见诸报端,《三字经》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初中毕业时,我以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城里的高中。后来“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父亲因历史问题下放劳动,我家的那本《三字经》也难逃厄运,被造反派收走烧毁了。我也因“文革”而中断了学业,高中也没上完,就下农场变成了接受再教育的知青。在农场我努力工作,勤奋学习,表现突出,后来经连队推荐、学校考核,调到学校教书育人。粉碎“四人帮”之后,《三字经》再版发行精装彩色插图本,父亲赶紧又收藏了一本。
  我成家立业后,父亲也落实政策得以平反,恢复了工作。老人家生怕孙子在学业上虎头蛇尾,不够专心,才上幼儿园便忙不迭地陪孙子一起阅读《三字经》,还让他复述其中的精彩故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是随口就来。我的儿子自幼以书中的读书榜样自励,刻苦学习,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内地一所电力学院,后来在电力行业从事生产技术工作。他积极上进成绩突出,成了我家《三字经》的第三代传人。
  父亲去世后,母亲依然秉承《三字经》,要我们恪守“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古训,把子女教育好。前些年,母亲85岁大寿,我家四代人欢聚一堂,母亲拿着我家的《三字经》交给我孙女,说:“读书励志、清白传家是咱们的家风,咱家没有多少财产,读书成才就是咱家最大的财富。”已入小学读书的孙女,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太奶奶这番话的要义,但还是津津有味地翻看着书中的插图,有模有样地随我们朗读《三字经》。作为母亲的重孙女,她是这本书的第四代读者了。
  一位老友听说了我家四代人与《三字经》的渊源,风趣地说:“真是一本《三字经》,教诲四代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