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玛河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难忘的家园 精神的故乡

——读杨召海散文集《阳光总在风雨后》有感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3月15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吴永煌
  杨召海简介:
  画家,诗人。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兵团作协会员,兵团签约作家,兵团美术家协会理事。兵团理论研究会理事,诗歌作品发表在《星星》《朔方》《作品》《绿风》《绿洲》等,出版文学作品五部。
  兵团作家杨召海是位多面手,诗写得浪漫,画画得细腻,散文写得深情。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阳光总在风雨后》是他的第二部散文集。这是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共有4辑78篇散文,依然延续着第一部散文集《月光下的心灵》的写作主题、手法和风格。
  首先,他的这部散文集是充满对故乡达因苏美丽草原的歌唱。从宏观看,《阳光总在风雨后》所写的地域很广,有乌鲁木齐,有拉萨,有西安;从微观看,就是聚焦故乡“达因苏”。宏观之地都紧密联系着微观之地“达因苏”。“达因苏”是一个小镇,位于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境内。杨召海1970年就出生在这里,考学后去了乌鲁木齐和石河子工作生活,但“达因苏”就像“芯片”一样一直嵌在他的脑海里。
  在《阳光总在风雨后》中,杨召海保存着对年少时达因苏永久的记忆。“达因苏,我的草原,我的牛羊。”这是他“感悟草原的心声”。杨召海写到达因苏草原:只要用嗅觉寻找草原的花香,用心灵感受草原的博大,用纯净的心和纯洁的山泉碰撞,就会溅起一帘幽梦。不仅如此,杨召海在开篇《带自己远行》中也写到乌鲁木齐、石河子、拉萨、西安、阿拉尔、伊犁,这些地方有着“万花筒”般的美妙,但“当心灵与眼界打开后……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正真博大的世界在远方……”这“小小的”而又“博大的”无疑都是达因苏。
  “车进入‘达因苏’的山梁子,清风就热情地来迎接,我可以不用看,闭着眼,用鼻子,准确地把清风里的乡土气息分辨,这可是我喜欢的青草味、麦子、油菜的青绿味……过去的一切就鲜活起来了……”这是《故土的力量》里的一段话。我们从此番话里可以看出,达因苏是多么的美丽,而又多么的美好。在《草原》《认识土地》《“达因苏”的草原》这些篇章里,杨召海淋漓尽致地描画了达因苏草原的辽阔和精致,让我们读完就会自然感叹起来:“达因苏”果然是蒙古族语中的“云上草原”“天净之城”!
  草原是马的天堂,马是草原的精灵。在《黑骏马》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黑骏马的蹄风,触动草叶的瞬间,身形已跃过很远。它停下来时那草原的鲜花开得浓,它的脚步缓缓走来,才能欣赏到它光滑匀称的身体,它的肌肉饱满,绝无一丝赘肉,黑亮的眼睛,明亮威严的光泽。”可以看到,草原对每一匹马是多么的不可分割。尽管可以马为食,达因苏的熏制马肉和风干马肉也有着悠长的历史和远播的名气。杨召海寄予休养生息的达因苏草原深厚的情感,该文当年那匹与人性情相通的黑骏马,在人们放弃宰杀后,奔向了远方。杨召海怀念地写道:“我总是在心中珍藏着黑骏马的身影,我喜欢这样有情有义有个性的马,那马经常在我思想的深处奔跑,犹如一道闪电,是我无法模仿的闪电……”这爱马的情感蔓延在辽阔的草原,泛着浓郁的花香。
  “爱屋及乌”。杨召海在这些篇什里展现着故乡达因苏的美丽,但却是云淡风轻的一种平静、质朴的心态,这是静观的写法,得益于他将岁月的热爱、沉淀、提纯。杨召海如插画师一般,在《阳光总在风雨后》里,插出了达因苏草原的美丽,那是一种心灵对故乡草原歌唱的美丽。
  其次,充满对故乡达因苏亲朋好友的深切思念。杨召海在生活中是个多情的人,这里的“多情”是指他有人文情怀、悲悯意识。在《阳光总在风雨后》里,很多篇幅都体现了自己的赤子情怀,这里的“赤子”,我以为至少可以分为两层含义:一是《阳光总在风雨后》里许多篇幅采用的是儿童、少年、青年的视角来回忆自己的达因苏往事,儿童、少年、青年不失其本真的,这种“赤子”更多是外在的、形式的、可以让读者感知到的;二是《阳光总在风雨后》里许多篇幅表现赤诚真切的情感,这种赤子之情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内在的、永恒的。
  孟子曾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阅读《阳光总在风雨后》,我更愿说,杨召海是一个多情的赤子,这个“多情”体现在杨召海与爷爷奶奶的祖孙情,与达因苏发小的兄弟情,与父母、兄弟的亲情,以及对达因苏的一草一木的怀念之情。
  杨召海在《土地的启示》中也说:“我常常在梦中看到父亲在田地里劳作,在丰收的麦田里仔细看成熟的麦子,看见棉农在棉田里看到棉花盛开,他自己笑成了孩子的模样……土地让我不断思索,土地上的好看,土地上的深远,在心灵深处其实是厚重的……我都会感动。”
  《阳光总在风雨后》杨召海念念不忘的是长辈对自己的疼爱,书有多篇是写父母爷爷奶奶姥姥的,大量的笔墨讲述长辈对自己的疼爱,足见作者对长辈爱自己的回馈。《明确的背影》《白发母亲》《让美丽慢慢变老》《医院与病人》《新年里的灯笼》《舅姥姥的微笑》《我的奶奶您在哪里》《铁锹》《父亲与连队》《农民的本色》等篇什都是在写祖孙父子之情,平常的小事之中,却有着让人难忘的真挚情感。
  亲情的表现还体现在对妻子的回忆和感念上,如《曾经有个家》《吾妻五大爱好》《为爱珍藏眼镜》,尤其是《为爱珍藏眼镜》中对那副眼镜来龙去脉的回忆,作者饱含着深情,对大学时的女同学戴的眼镜了如指掌:“镜片很厚,上面有玻璃圈那种,听说这种眼镜一般都是400度以上。”一天,女同学眼镜片摔坏了,为了表达爱意,主动陪她去眼镜店帮助挑选了眼镜,尽管这副眼镜比原来的贵四五倍,也毫不犹豫地结了账。这副眼镜因更新换代了,作者还是将这副带来欢乐时光的眼镜“好好地收藏着”,这是“收藏我们最快乐的记忆……”这种情感都是亲情的表现,都是夫妻之间情感的本真呈现。
  杨召海在《阳光总在风雨后》中所展现的诸多人物,无一不是有感情的,这正反映出他对故乡的热爱,对“达因苏”的念念不忘。
  再次,对故乡“达因苏”的精神崇尚。德国诗人诺瓦利斯曾说:“哲学活动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活动。”杨召海的文字之中也透露出他诗人气质的直觉敏感。杨召海说:“‘达因苏’美丽的草原……母亲的笑容与花朵一样温馨……它的微笑从此印在心底。”在《阳光总在风雨后》中,杨召海就是一个对故乡达因苏的“精神还乡”者。
  杨召海在《阳光总在风雨后》的封底说:“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人生的意义思考过,也不断地感知,也曾经对现代社会的现象质问过……当我再次站在阳光下的时候,我知道,风雨过后就一定有阳光洒下温暖……并重新点亮了你生活的欲望。”家乡达因苏的一切美好,无疑都是他对生活充满信心的精神元素。
  《阳光总在风雨后》中的人与事,都可以说是回忆性的、非虚构的,但这些回忆对于杨召海而言,是精神性的,所以我说,他的《阳光总在风雨后》是“精神还乡”,就是记录达因苏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家乡的喜怒哀乐、亲朋好友的音容笑貌,表达他对故乡达因苏岁月的美好记忆和不可回溯的思念,归根结底,《阳光总在风雨后》叙述、抒情的落脚点在于人:他人与自我。他人是杨召海叙述的对象,自我是杨召海抒情的主体。
  “精神还乡”是现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母题,很多现当代作家都有自己的“精神故乡”叙事。周涛的“帕米尔”、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李娟的“我的阿勒泰”、龚培德的“西戈壁”,这些“纸上地方”成了这些作家精神还乡的典型“故乡”。我读完杨召海以“回头是故乡”的达因苏为“精神之乡”的《阳光总在风雨后》,隐隐地感觉并渐渐相信:随着杨召海对故乡达因苏往事的不断追忆、不断完善,他的“精神故乡”更加厚重;他对“精神故乡”更加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