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公园”遍地开花 兜起百姓“微幸福”
融媒体中心记者 魏荣 特约记者 刘胜 文/图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11月01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名词解释:“口袋公园”是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一般在400至10000平方米之间,类型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因其有小巧多样、环境友好、使用方便等特点,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小而多、小而美、小而精,日渐成为全国各地“口袋公园”的共性。方寸之间的“口袋公园”,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近年来,我市结合旧城改造契机,在各个小区边缘、角落见缝插针,拆迁腾退,大力建设“口袋公园”,拓展市民绿色公共空间、方便市民就近游园。
入秋以来,尽管天气渐渐转凉,但挡不住市民休闲健身的热情。位于东城街道38小区西侧,一处精致小巧的“口袋公园”近期刚刚修缮完成。郁郁葱葱的绿植,整齐的健身器材,呈现出一个充满生趣与绿意的城市公园景象。“口袋公园”里前来健身、遛娃散步的市民随处可见,满眼清新自然。
看到这巨大的变化,38社区党总支书记何建军介绍:“这里原来是一块空地,前期准备建一个商业综合体,最后考虑到附近居民缺少休闲活动的地方,就建了街角公园。”
近几年,“口袋公园”在我市各小区星罗棋布,它们就像城市绿色网络中的“穴位”,激活了城市的“动脉”。这些彰显本土文化、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兜起了百姓的“微幸福”,让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越来越精彩。
家住22-1社区的居民腾芳退休后每天都喜欢出去转一转,以往家门口没有小游园,她和邻居要去很远的地方。2023年,政府城建部门在听取社区居民意见后,决定把人民银行搬迁后遗留的裸露土地改建成游园。游园建好后,社区党委把原址上的健身器材粉刷一新,又添置了休闲桌椅。
“特别有幸福感啊,现在出门就是公园,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心情也愉快。”看到新建好的“口袋公园”,腾芳非常高兴。
22-1社区党委书记王东告诉记者,居民家门口有了“口袋公园”,对社区工作满意度也节节攀升。“以往,居民除了在楼下活动散步以外没有太多的去处和逗留的地方。现在有了这个公园之后,居民都喜欢在这儿晒晒太阳、遛遛狗、聊聊天、说说话,真的是丰富了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
今年,师市进一步将“完善城市园林绿地服务功能,满足群众休闲游憩需求”列入“大城管奖励资金”的使用范围,予以重点资金支持,先后新建、改建、扩建18个小游园,这也成为师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一大亮点。在口袋公园建设中,师市融入生态城市理念,推动健身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利用城市的边角地、闲置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民心工程项目,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实施建设,各个小游园设置了休闲步道、健身器材、儿童娱乐等各类设施,让“推窗见绿、移步入园”成为市民生活日常。
“我们这里楼房密度大、公共空间少,配套活动设施也不足,除了房前屋后的绿植景观,希望能有活动的空间。”面对居民的心声,师市住建局副局长朱江涛告诉记者,在改造过程中,城市建设部门认真考虑了附近居民的具体需求。
“我们把现有的一些未利用或利用不好的空间进行改造、美化,完善一些休闲功能,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生活需要。”朱洪涛说。
如今,“口袋公园”遍地开花,如珠玉般散落在城市大街小巷,于细微处彰显着城市气质,不仅刷新着城市“颜值”,而且为广大市民亲近自然、拥抱绿色提供了休闲好去处,成为石城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口袋公园”犹如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把遗忘的城市角落变成了人们的诗和远方。
短评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细微之处显民意,方寸之地暖民心。近年来,师市党委以人为本,注重将更多的城市经营性用地打造成具有多重功效的综合性娱乐运动与休闲场所,打造属于老百姓身边的城市“口袋公园”。一个个“口袋公园”虽然不大,却“五脏俱全”,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舒适的绿色共享空间。城市空间寸土寸金,政府舍弃了经营性用地带来的收益,却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群众在家门口、于细微处感受着城市建设的温度,也收获着满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