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兵团精神融入师市中小学教育的建议
民建石河子市委会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1月09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2022年7月13日,习总书记来到师市,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一层大厅会见了兵团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代表。习总书记强调,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
兵团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实践和生动写照,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学校是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要在这里让孩子们种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将兵团人的兵团精神这一宝贵财富代代传承下去。
民建石河子市委会就兵团精神的相关情况在师市中小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研,调研结果及分析如下:
1、目前师市中小学能够将兵团精神融入教学的教师占比较小。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多为兼职,中学设有专职教师,但数量较少,课程量较大,难有时间研修兵团精神更深层次的内涵,也未进行过系统的培训学习,调研发现能将兵团精神融入教学之中的教师较少。另一方面因新疆兵团地域特点,条件相对艰苦,原籍非兵团本地的教师约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0-25%,这部分教师对兵团精神更是了解不深,认同感不强,在缺乏有力精神支撑,多种原因综合影响下最终选择离职,致使原籍非兵团本地的教师离职率居高不下,对稳定教师队伍,师市发展人口产生不利影响。提升师市教师精神层面的培训学习势在必行。
2、师市中小学学生对兵团精神的了解程度偏低。对市区内中小学学生进行兵团精神相关信息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对兵团精神的了解程度约45%,小学生仅不足30%,其中二小、十中的学生了解程度较其它学校略高。目前师市各中小学校均在校园文化方面成功融入了兵团精神,也有自读教材《可爱的兵团》对兵团精神有所介绍,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统课程学习。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既教书育人,又拴心留人。建议注重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配备合适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使教师能够有余力对兵团精神进行学习和思考,从而融入到教学之中。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培训方式,让教师定期学习兵团精神相关知识,邀请相关专家进校园讲座,红色基地实地体验等,组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活动、培训等的学习与交流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育人思想和兵团精神课程教学能力。对于原籍非兵团本地的教师,建议单独开设培训,注重对兵团精神认同感的培养,提高教师精神层次,从“我来了”到“我不想走”进行转变。
2、加强学生对兵团精神系统的课程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实现兵团精神的多学科渗透,梳理各学科课程所蕴含的兵团精神元素和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实现兵团精神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兵团的具体体现。兵团精神的内涵与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且更符合地域特点,以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教育学生,必将取得很好的育人成果。
3、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兵团精神”在新疆红色革命精神中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积极促进中小学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活动,利用师市丰富的红色资源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如军垦博物馆海量的藏品资源和研学旅行探索式学习、寓学于乐等宗旨一脉相承。研学旅行路线可以设计为石河子军垦文化广场—兵团军垦博物馆—周恩来总理纪念馆—152团军垦第一连等。
4、借鉴其它城市红色文化进校园的典型案例。将兵团精神成功融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之中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可以借鉴其它城市的成功典型案例,比如: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肯定的延安市某小学的红色文化进校园工作,其特点一是健全管理体制,联动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学校领导主抓;二是构建多元联动治理机制、建立有效的协同推进机制和实践推动机制、改革现有的评价、反馈和激励机制;三是资源、制度、经费等保障。该校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后,一些特色红色文化课程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视频和典型经验做法多次被知名网络媒体宣传报道。国内类似成功典型案例较多,但所在地域不同,如何借鉴,建议师市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努力摸索才能取得实效。
(发言人:向华 十一届市政协常委,民建市委会副主委,新疆绿洲税务师事务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