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我眼里的中秋节

张新明 (石河子)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9月24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于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嫦娥奔月”。
  相传古代有一位曾射杀九个太阳、力大如山的后羿。一天,他无意中得到了一粒吃了以后能飞上天的灵丹神药,他将这药交给他的妻子嫦娥保管,打算择日服用后飞天。一日,后羿出去了,留下妻子一个人在家。后羿的哥哥来到弟弟家里,逼嫦娥交出神药,可嫦娥不肯,后羿的哥哥就动手来抢。无奈之下,嫦娥一口把药吞下了肚,不一会儿,就觉得自己轻飘飘的,双脚离开了地面,从窗户飞出去了。就这样,嫦娥一直飞到了月亮上面。这一天是八月十五月圆之日。后羿非常想念妻子,每年的八月十五,他都会做嫦娥爱吃的月饼,待月圆之时放在桌子上,看着月亮,用心等待着嫦娥归来。就这样年复一年,八月十五这个特殊的日子被流传下来了,因为时值仲秋,所以又叫中秋节。
  嫦娥奔月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也说明中秋节已经流传很久了。每到中秋节的晚上,家人、朋友都要聚在一起赏月聊天吃月饼,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尽可能地回家,或给家里人打个电话报平安。中秋节还有许多的习俗,比如有的地方,家庭主妇们要在中秋节前一天做月饼,等到第二天晚上月亮还没升起的时候,把做好的月饼、买回来的苹果、梨之类的水果,放在一个大桌子上抬到院子里,期待月亮的升起,然后大家一起看月亮,这叫做“献月亮”。
  记得小时候,妈妈每年中秋节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像大饼,很厚实。用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自家的大碗印刻出来“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豆沙、枣泥、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价格也是高低不同,有几百上千元的富贵礼盒月饼,也有两元一个的散装平民月饼,但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妈妈做的月饼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节回家,我总要吃上两大块,觉得好香、好甜、好温馨。
  “家是故乡好,月是故乡明”。这是漂泊在外的所有游子赋予月的使命。月圆了,人也就团圆了吧!千百年来人们赋予中秋无限的憧憬,也让身在他乡的游子平添了更多的思念。盼望着,盼望着,中秋到来了,这个节点可以任意地放开思乡的情绪,即便是有泪从眼中流出来,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眼中的中秋节就像是一张请柬,每年的八月十五都邀请你去参加亲人、朋友的聚餐。中秋节像是一朵用亲情、友谊灌溉的常开不败的花朵,它将花的清香撒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秋节又像是一江的春水,流过每个人的心田,滋润每个人的心灵。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人们喝的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茅台酒、五粮液等国宴美酒也堂而皇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标志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成为了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秋节既是甜蜜蜜的,又是酸溜溜的。说她甜蜜蜜的,是因为可以享受甘甜可口的月饼;说她酸溜溜的,是因为没有亲人在身边的日子是很孤单的。嘴里甜得很,可心中却有思乡的情绪在涌动。她让我更懂得亲情的珍贵,让我尝到了故乡的甜美及温暖。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是一年中秋团圆节,我心中那颗故乡的圆月,用它洁白的月光照亮我异乡的路,给我力量去面对一切,让我勇敢地面对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