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沧海遗珠绽放光彩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9月24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沙子是埋不住金子的。徐丽萍的诗歌在各种刊物发表后,终于引来了师市文联和兵团文联领导的关注。《绿风》诗刊2001年第六期,为徐丽萍开辟“绿洲新鹰试飞”专栏,发表徐丽萍的8首诗,反响很好。2005年第一期《绿洲》杂志推出“兵团重点作家”栏目,推出徐丽萍的20首诗,其中一篇创作谈和时任《绿风》诗刊主编曲近的一篇评论,引起新疆文艺界的关注。
2005年,兵团文联组织“兵团双优人才”20人到北京大学参加半年的培训,徐丽萍入选人才培养计划。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徐丽萍一边积极地选修文学、艺术课程,一边在图书馆读书,徐丽萍形容自己像一条鱼游进了知识的海洋,从历史的纷繁浩渺中汲取力量,她不断鞭策自己,抛弃那些固有的观念,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北大的进修对徐丽萍来说简直是脱胎换骨。
白天上课、读书,晚上创作诗歌,宿舍里没有桌子,徐丽萍就躺在被窝里写,她的创作进入到一种痴迷的状态。徐丽萍说,自己在那个阶段写了许多非常优秀的诗歌。
从北大进修回来后,徐丽萍从148团一小调入石河子日报社当记者。徐丽萍放下了诗歌创作,开始学习新闻写作,她不但自学了《新闻写作教程》,还认真学习《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选》。不到3年的记者生涯,徐丽萍共采写新闻报道900多篇。徐丽萍说:“白天在采访的过程中,还要积极捕捉其他新闻线索,这样一天就可以写好几篇稿子了。当记者的经历,锻炼了我的概括能力及快速写作能力。”
徐丽萍担任记者期间,像一只辛勤的小蜜蜂,不是在采访的路上,就是在电脑前写稿子。最多的时候,一张报纸上有5篇徐丽萍的稿子,这是她比较自豪的事情。
徐丽萍给自己的U盘起名:勤能补拙,这是一种时时刻刻的提醒,提醒自己永远积极向上、勤奋努力。
徐丽萍就是这样一个勤奋的人,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拼命的努力,让自己发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