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八)
石河子日报
作者:黄登来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18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黄登来
锦绣田园(下)
给庄稼浇水,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有水谁都能浇,是它的简单;如何浇得省水又丰收,是它的难。
军垦战士不怕难,总想用有限的水浇无限的田,放着轻车熟路不走,偏在崎岖处另辟蹊径。他们是有了漫灌望沟灌,望来沟灌盼喷灌,喷灌到手又想滴灌、精准灌,恨不能将一滴水摔成八瓣喂进禾苗嘴里。这一切,人在奋斗,歌谣在鼓劲:
漫灌到滴灌,浇水三大变,
漫灌水欺人,低处淹,高处旱。
沟灌有进步,仍有涝和旱,
滴灌最可意,不淹也不旱。
——《浇水三大变》
漫灌,无沟无畦,水不听人使唤,避开高处走低处,造成低处淹高处旱。高处的庄稼因旱未老先衰,不结子实;低处的庄稼因涝如痨,也不结子实;只有平坦的地方,才长出好庄稼。1953年,战士们改漫灌为沟灌,算是给水戴上了笼头。水有了“笼头”,不再恣肆,那年的棉花丰收,单产籽棉402斤。
沟灌优于漫灌,浇灌起来却不轻松,又苦又累,歌谣如此评说:
农活有谱,浇水最苦。
黑夜白天,追着水走。
农忙农闲,浇水不闲。
节休假休,浇水不休。
——《浇水最苦》
浇水不分白天黑夜,阴天晴天,水一进地,就得寸步不离地跟着水走。这是浇水的辛苦,比较好受。不好受的是的心苦。浇水不能有差池,必须次次浇好,一次出错必挨批评。排长批了连长批。土地不平,他们也知道,可是没有办法,明知批评不解决问题,还是要批评,你说谁心里不苦!
步入滴灌,浇水有了惬意。浇水不见水,水在地膜覆盖下运行。滴入土壤的水,蒸发到覆膜上,凝成水珠再次滴入土里,循环往复,一滴水能滴多次。土壤中的水分要回归空中,只有一条路,由庄稼的根系吸入,茎枝输送,叶面“排出”。这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需通过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封闭系统来完成。这个过程,眼睛看不到,心能感悟到。感悟到“润物细无声”的滋润,“青覆陇、绿生波”的景象,“人意悦、物化新”的效果。所以,高兴得唱起歌谣为之欢呼:
滴灌是条龙,龙在地下行。
省水又省工,
气死旱魃,吓跑干热风。
——《滴灌》
垦区的水,不仅将荒漠浇灌成粮仓棉库,还将沟河湖汊涵养成“戈壁食有鱼”的福地,可谓居功至伟。
“戈壁食有鱼”,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有人为的创造,不管怎样得来,都是喜人的美味。部队初进垦区,战士下河汲水,抬脚从水中踢出一条鱼,青脊赤尾,活蹦欢跳。河里的鱼很多,长脖子鹭鸶叼的吃不完,便挂到树上晒鱼干。此说有据,不少人在河边沙枣树上见过晒干的小鱼。但也有人说,鹭鸶的智商远没进化到贮粮备荒的程度,那鱼干可能是它,或者别的谁叼着小鱼从林上飞过,不小心脱落的。
战士去梭梭滩背柴,见成群的沙鸡在梭梭林中觅食,居然不怕人。它们没见过人,还不知道人的厉害,而人却看出了它的“呆傻”,便用木棒掷打,三棒子下去,打中两只。
有鱼又有鸡,战士高兴得手舞足蹈。于是将鱼刮去鳞,将沙鸡褪去毛,掏出内脏,洗去血污,用洗脸洗脚兼用的搪瓷盆煮熟了吃。吃饱吃香了就喊:
玛河的鱼用脚踹,
长脖子叼了树上晒。
梭梭林的沙鸡真是傻,
三棒子下去打中俩,
洗脚盆炖了把牙祭打。
——《玛河的鱼用脚踹》
脚踹水中鱼,棒打林下鸡,也就部队刚来的那段日子,时间一长就踹打不到了。原因很简单,鱼少了,沙鸡飞走了。试想,那么多人拥进来,嘴和嘴连接起来有两百米长,得多少鱼和沙鸡才够吃呢?
鱼羊肉鲜,人人喜爱。无肉好办,买一群羊放进荒地里,大羊生小羊,小羊再生小羊,很快便可解决。鱼就没有那么容易养了,荒地养不活鱼,沙漠养不活鱼,只有水里能养鱼,然而戈壁滩缺的就是水。缺水不是无水,而是水少。如我们垦区,就有地表水、地下水、雨水雪水,总量达30多亿立方米。这个数量,与江南水乡相比少得可怜,但与准噶尔盆地的其它地方比,堪称“戈壁水乡”,多得让人羡慕。这些水,多是没头脑的野水,如纪晓岚诗中说的那样,“水到秋深却漫流”。
有纪律的战士容不得无纪律的水,拦河筑坝,建库蓄水,挖渠引水,几年功夫便将水整治好了。治水原为灌溉,实则一石三鸟,还带动了水产养殖和旅游开发。
垦区有11座水库,养鱼水面6万余亩,年产鲜鱼自给有余,向东卖到乌鲁木齐,向西卖到克拉玛依。有位叫李世银的新闻工作者,以《大漠兴水利,戈壁食有鱼》为题报道此事,引起社会关注。特别是水库职工,看到自己养的鱼上了报,更是满心自豪,禁不住夸赞“戈壁食有鱼”的荣耀:
大泉沟养鱼,蘑菇湖养鱼,
夹河子养鱼,安集海养鱼,
大海子养鱼,卡子湾养鱼;
每座水库都养鱼。
大漠兴水利,戈壁食有鱼。
——《戈壁食有鱼》
“戈壁食有鱼”的新闻,引来许多看鱼看水的人,特别是在四月花开到十月果红的这段时间。有智者从中发现商机,将大泉沟水库改名为北湖,将北湖建成旅游景点,将景点推向全国,招徕天下宾客。于是,在湖边扩长堤、修长廊、设钓台、树画壁,建亭台楼榭;在湖中架曲桥水栈,置码头游艇,辟景点航线;在堤外开酒楼、渔家,设商铺店面……几年工夫,便把一片荒水打造成了“一睹芳颜不忍归,飞龙阁畔尽芳菲”的美景。脱颖而出的北湖,与近在一望之遥的“戈壁明珠”石河子新城、周恩来总理纪念碑等名胜,构成一方人文景观,年接待游人十数万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