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四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连队的菜棚子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18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高永明

  1965年初,原农七师下五场(现133团红光镇)后勤处,给全场各单位下发了一个通知,要求全场所有单位,要切实关心职工群众的生活,尽力解决职工群众吃菜难问题。通知要求,所有单位都要按职工人数比例,成立专门的种菜生产班,认真落实种菜用地面积,单位还要修建一处方便职工群众买菜的菜棚子。通知还明确告知,农场后勤处要组织人员,专门对各单位落实种菜问题、菜棚子建设问题进行大检查。
  第一个建起菜棚子的单位是园艺队。当时下五场园艺队就在场部附近,负责一千多亩葡萄、苹果、桃子、海棠果等的生产管理。接到场部后勤处通知后,园艺队领导在南果园以西,划出60亩菜地,并且抽调了5名有种菜经验的职工,成立了种菜班。同时抽出十几个劳力,在队部门前西侧,花一个星期时间,用土坯建起一个大约20多平方米的菜棚子。园艺队有自己的两个木工,砍砍锯锯刨刨,安好简易门窗,队上的职工群众从此就有了固定的购买瓜果蔬菜的地方。
  当年6月,农场组织蔬菜生产和菜棚子建设大检查,虽然各单位的菜棚子基本都是用的土块墙,红柳把子或者芦苇把子顶,但是大大小小陆陆续续都建起来了。
  机枪连(当时的武装连队)的菜棚子建在连队大伙房对面。菜棚子一建好,种菜班就开始供应早春菠菜、小白菜了。等到7月初葫芦瓜下来,再往后茄子、豆角、西红柿、辣椒、大白菜、萝卜等蔬菜陆续下来,连队职工群众哪怕收工再晚,也不发愁没菜吃,只要顺路去连队菜棚子里看看,就可以拿到分好的蔬菜。
  8连的菜棚子建在离自流井不远的地方。那时候农场生产队建的菜棚子,职工群众说是去买菜,其实都是按各家人口多少平均分配,吃菜不用掏钱,只是记账,月底由会计按账上的金额,直接从工资里扣除。傍晚,8连职工群众下地回来,到菜棚子看看,有自己需要的蔬菜,拿上一份、两份,记上账就走。
  女职工吴玉兰是四川人,家里三个娃娃,每天黄昏收工从地里回来,都是拿了菜趁手在自流井边上洗净后,再回家做。她说,整天太忙了,有了这个菜棚子,又挨着自流井,真是方便不少。
  13连是个人口较多的生产队。连队种菜班负责的菜棚子不仅要给职工群众提供蔬菜,连里种瓜班给职工群众分西瓜,也喜欢在菜棚子前进行。
  1966年中秋节,13连杀了肥猪,要给职工分肉。当时职工群众都在拾棉花,下班回来很晚。为了方便职工早一点拿到肉,司务长灵机一动,他和炊事班把肉一份份地平均分好,按号码摆在菜棚子里。收工哨子吹响后,职工群众到棉花地边过称时,每个人摸一张分肉的票,再到单位菜棚子按摸的号对应肉上的号码领肉,这样既公平又方便,省了大家的时间,很受欢迎。
  这种分肉办法,让炊事班尝到了甜头,后来好多年,队里遇到分瓜、分肉、分粉条……都会到菜棚子进行。
  青年6连有一位老职工名叫朱喜梅,年纪较大,种菜班班长就派她管理菜棚子。朱喜梅是个闲不住的好人。她在菜棚子里除了认真做好分菜工作,还自己捻麻绳用来给蔬菜打捆,方便职工群众拿菜。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年轻职工汤玉霞收工回来晚了,朱喜梅帮她从托儿所领回了孩子。朱喜梅在菜棚子一边给收工的人分菜,一边哄着背上汤玉霞的孩子。谁知她这一开了头,从此,朱喜梅成了“临时保姆”和“传话筒”。不少职工群众遇到困难,经常会说“去菜棚子找朱大姐去”,或者说“让菜棚子朱大姐给帮个忙”。
  每逢有人感谢她的帮助时,朱喜梅总是乐呵呵地说:“这点小事不用谢,有事你就来菜棚子。”
  朱喜梅虽然在菜棚子里工作,但是她连续好几年被团场评为“五好职工”。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农场开发建设,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近30年间,连队的菜棚子为解决职工群众吃菜难问题,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农场职工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普及,市场流通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鸡鸭鱼肉蛋和时令蔬菜、反季蔬菜成为职工群众饭桌上的寻常物,很多农业连队取消了种菜班。令人留恋且充满温馨的连队菜棚子,也悄然退出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