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六)
●黄登来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04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建新城
1950年春,22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前身)奉命进驻玛纳斯河流域垦荒,并建设一座新城作为兵团的指挥中心。同年4月和7月,王震、陶峙岳等兵团领导率有关人员,两次来石河子踏勘,决定将新城建于石河子老街东南一公里处。
城址选定后,兵团请来上海建筑师赵琛为新城作城市设计和建设规划。赵琛设计规划的新城为:“用地规模为14平方公里,远期人口规模为四五万人。规划结构为内、中、外三环加放射式道路网,构成的中心为行政区,南面是商业区,中心区和商业区的西侧是住宅区,西面有公园及工业区,北面和东面是六个邻里村……”(《当代石河子城市建设》25页)。这段文字,术语多实用而不易宣传,于是便有歌谣《建新城》,明快晓畅,朗朗上口:
石河子是个大荒滩,
又好又平又宽展,
南面顶到天山根,
北面伸进玛河湾。
荒滩中心建新城,
规划设计说分明。
办公大楼修中央,
楼上楼下玻璃窗;
马路修得像蛛网,
东西南北通八方;
商业区,建城南,
各种商店都修全;
工业区,建城西,
新型厂房新机器;
农业区,建城北,
机械作业快如飞;
你若看病也不难,
东面修座大医院;
玛河建座水电站,
输送光明驱黑暗;
蘑菇湖建成大水库,
灌溉养鱼两不误;
新城建好胜天堂,
“戈壁明珠”美名扬。
1950年秋,石河子新城筹建工作全面启动,购房征地、组建机构,调集队伍、招聘技工,拉运木料、采购建材……凡此种种,一一展开。这些工作,无一不是白手起家。其中,以拉运木料最为艰巨。
拉运木料,由26师的3个连队承担,兵分两路,从一百公里外的蒙古庙和牛圈子拉到建城工地。所谓木料,就是伐倒的原木。所谓拉,无车无路,就是战士用肩膀拉。有时4至6人合拉一根原木,在冰雪崎岖的山地上滑行,往返一趟约需6天。拉运不分昼夜,作息不定时间,累了休息一会儿,渴了喝点水,饿了啃几口干馍。若错过食宿站点,饿了就吃自己带的冻馍,渴了就舔雪,困了就和衣小憩或倚靠着马腹打会儿盹。拉木料的队伍形如长龙,蜿蜒于冰天雪地之间,人人内衣汗透,外衣结一层冰壳,领口冒出的、口鼻呼出的热气,在眉毛、胡须、双鬓、帽耳朵上凝成一层白白的冰霜。三个连队,千名官兵,一个冬季,从高高的天山把长达8米总计6000多根原木拉到建城工地。据城建老人师景岳生前回忆说,拉回的木料,就码放在现兵团军垦博物馆大楼东面的空地上。
什么是惊天地泣鬼神?我想,拉木料这种艰苦卓绝的劳动,就有其浓厚的意味。因而,以往轻松明快的歌谣,也一反常态变得凝重:
建新城,拉木料,
上山下山来回跑。
往返二百里,全是冰雪道。
木料冰上滑,战士冰上跑。
脚上打血泡,汗水一路抛。
倚马腹取暖,冻馍充饥饱。
跑跑跑,跑跑跑,
热血如燃情如烧,
为把新城早建好。
——《拉木料》
建新城,办工业,当时最缺的是资金。筹集资金,在当时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靠节约,从牙缝里抠。通过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办法,来完成建新城、办工业的大事。怎样抠呢?歌谣记下了当年的情形:
全体官兵省一口,
盖起工厂和高楼。
全体官兵省一件,
建起工厂一大片。
——《全体官兵省一口》
一口,指饭;一件,指衣。歌谣言简,不容细说,这里有一组数字和一段话,可以诠释“抠”的情形和意义。一组数字:节衣,军区全员军服由一年两套节为一套,衬衣两件节为一件,棉衣一年一套延为两年一套,军帽节檐,衬衣节领,外上衣节省两个口袋,鞋袜自做;缩食,军区直属部队每人每日节口粮半斤,菜金9.6分,分别为供给标准的26%和60%。津贴费节50%,累计每人年节约90余元。
1952年4月6日,毛泽东在《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中高度评价:“我王震部入疆,尚且首先用全力注意精打细算,自力更生,生产自给,现在他们已经站稳脚跟,得到各民族的热烈拥护。”
新城于1951年4月破土兴建,1957年初具雏形。1958年至1965年,新城发展最快。一批现代农业、轻纺工业、商饮服务业、科教文卫事业,相继建成,或开工生产,或挂牌经营,蒸蒸日上,一派生机。石河子大街连着小路,房屋鳞次栉比,城市建成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人口增至8.6万人。城区分工明确,不同的功能区传递出不同的声音,机器轰鸣声、拖拉机驰骋声、商贸洽谈声、市场嘈杂声、学校读书声……这些不同的声音表达着一个共同的心声:我们用双手履行着“戈壁滩上盖花园”的使命。
物质丰富了,精神的追求自然也就增多了。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歌谣,可谓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充满欢乐,饱含诗意:
煤灰扮妆彩云间,
头戴钢盔手托天。
叱咤一声风雷动,
矿车一串出了山。
——《矿山女工》
小小机子打得新,
上织框,织手巾。
一条手巾织得新,
开荒建城解放军。
二条手巾织得新,
八一工厂门挨门。
三条手巾织得新,
商场店铺客纷纷。
四条手巾织得新,
工农联盟一家亲。
五条手巾织得新,
稻麦似金棉似银。
六条手巾织得新,
收麦收稻康拜因。
七条手巾织得新,
城乡绿化树森森。
八条手巾织得新,
送给阿哥擦汗津。
九条手巾织得新,
送给小妹约黄昏。
十条手巾织自己,
我为边疆献终身。
——《织手巾》
《矿山女工》大气磅礴,彰显了矿山工人的豪情壮志、胆识担当,可敬可佩。
《织手巾》内容丰富,含意深广。唱的是新城工业,传递的是文化发展,用一幅小手巾,巧妙地将内地和边疆、军垦和地方、城市和农场纽结一起,借以彰显新城工人的胸襟。它的形式来自内地,内容取自垦区,以“借坛装酒”的手法,体现内地文化对边疆文化的充实和边疆文化对内地文化的吸纳,说明新城文化建设和其它项目一样,得到内地人民的大力支援。歌谣节奏舒缓,用词准确,如“八一工厂门挨门”“城乡绿化树森森”“送给小妹约黄昏”“我为边疆献终身”等句,闭目一想,便知说的是石河子的军垦事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