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记忆·
冰天雪地 拉木料
石河子日报
作者:陈玉民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04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陈玉民
1950年3月,77团(现143团)特务连奉上级命令,进驻石河子南山——天山深处的东沟西山坡。由连长刘怀玉、指导员刘震带领全连150多名官兵,为石河子新城建设准备木料。官兵们在山坡上清理积雪,搭建帐篷,起灶做饭。全连官兵早出晚归,踏着一米多深的积雪,艰难地砍伐松木。
虽说时令已是3月,但山里还是寒冬,很多战士在劳动中几乎天天大汗淋漓,湿透棉衣,手上也磨出血泡。当年7月26日,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政委张仲瀚一行来到伐木场,看到官兵伐木的情形,伸出拇指赞扬特务连的官兵伐木干劲大、有成效。官兵们把伐下来的松木按建城用的椽子、檩条、电线杆子、板材等用途分类堆放,现场井然有序。
到了年底,积雪覆盖了大地,部队开始从南山往石河子拉运木料。该团迫击炮连由连长刘典和指导员于树才带队,率先投入拉运木料的战斗。于树才在一根松树上打了一根铁抓钉,然后栓好绳子,和刘典拉起第一根木料,跑着下山,冲开一条拉运木料的山路,成为拉运木料的开路先锋。接着,大部队陆续进山,团领导也亲自参战,人拉、马拉爬犁同时进行。东沟距石河子有近百公里路程,他们在南山石场、紫泥泉、东湾、卡子湾、三工店设立了几个拉运站,拉运木料的连队各负责一段。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拉运木料的工作异常艰苦。77团2营4连负责紫泥泉至卡子湾段。天寒地冻,山风呼啸,官兵们却每天早出晚归,天天提前完成任务。
从紫泥泉到卡子湾的路段处于风口,天气特别寒冷,气温常在零下38摄氏度。官兵们早上5点钟起床,怀里揣着干粮,踏着厚厚的积雪上山。他们列队前行,这样前面的战士可以为后面的战士挡风。行进中,他们不停地换着排头兵,这样大家可以轮流当一会儿排头兵。直径45厘米左右的圆木,两个人拉一根;直径50至60厘米粗的圆木,3人拉一根。官兵拉着木料,一路小跑。有的战士停下解小便,手冻得生疼,系腰带都困难。好不容易到达了拉运站,那里也十分简陋,连一个避风的房子都没有。吃饭时,官兵们一手端着汤,一手拿着饼子站着吃,双脚不停地原地踏步。万一白天完不成任务,夜间还要加班。大风吹来,雪雾茫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人影。
但是,官兵们依然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有位战士自编一首歌:“拉木料、拉木料,拉着木料往前跑,脚踏冰雪汗湿衣,跑得脚上打血泡。不怕寒风刺骨冷,不怕大雪没腿脚。戈壁滩上建新城,来年日子更美好。”
就这样,官兵们奋斗了三个冬季,直到1952年春节前,终于完成了拉运木料这项艰巨的任务。
77团的官兵们靠人拉肩扛一根一根地拉回木料,为建设石河子这座军垦新城,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