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黄羊

孙景恩 (石河子)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04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黄羊原是戈壁滩上一种食草性动物,擅长奔跑,一般动物都不是它的“对手”。
  然而我所说的“黄羊”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35团一名连队干部的绰号。他名字叫傅春安,担任过135团机耕队的副队长、连队机务副连长。当时,团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都习惯叫他“黄羊”。
  关于傅春安“黄羊”绰号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据老一代军垦战士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傅春安是135团机耕队一位年轻的机车长。他身材高大,吃苦耐劳,工作认真,一心扑在机务战线上,很受团场连队干部职工的好评。一次,机耕队的一台机车在冬季拉沙工作中,缸盖突然坏了,如不及时抢修,势必会影响团场正在开展的生产大突击活动。然而,当时该团的机修连缺少专用工具,一时无法修理,唯一的办法是到19团(现在122团)大修厂修理。时值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气温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机车出故障时,已经是下午了。冬天天短,怎么办呢?在本团修不成,去19团路途遥远,四十多公里路,又没有汽车运输,天冷路滑,况且是下午,来回需几个小时。对此,同事都说,算了吧,明天再送到19团修吧,然而傅春安说:必须现在就送去修,如果晚上能回来安装好,就不耽误明天的工作。大家若不想去,我就送去修。凭着对集体生产负责的态度,他说罢就抓起皮帽子,将缸盖捆在自行车上,奔向19团。
  太阳落山时,傅春安到了19团。他的举动感动了19团大修车间的师傅们,他们顾不上回家吃晚饭,加班帮他修理缸盖。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抢修,缸盖修好了。
  机车要尽快投入生产,必须抓紧时间赶回去。傅春安急忙告别维修师傅,冒着零下二十七八摄氏度的寒冷踏上返回的路途。
  但是回来的路上并不顺利。当时,天已黑透,道路上的积雪被来往车辆压得十分光滑,自行车上驮着几十公斤的缸盖,摇摇晃晃骑不快,而且走不多远就要滑倒一次。连摔几次后,傅春安十分着急,黑灯瞎火,又是在野外,怎么办?他只好推着自行车往前走。走了一阵,他想,推着自行车走大路要40多公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连队,那还不耽误生产吗?不行,我必须走近路。但是走近路要翻过沟渠,穿过树林、杂草地带,自行车无法走,他只得把自行车放在附近,背着缸盖继续走。
  沙漠边缘的夜晚,气温降到了零下三十摄氏度,傅春安不顾寒冷背着几十公斤的缸盖,健步如飞,翻沙包、过戈壁,穿树林、过芦苇丛,跨沟跃渠。此时的他,一门心思就想尽快赶回去恢复生产作业,按时完成团场下达的任务。汗水从傅春安的头上不停地流下来,逐渐浸湿了他的内衣,呼出的水蒸气在他胡子、眉毛上,还有皮帽子边缘结成厚厚的白霜,但他全然不顾,坚持背着沉重的缸盖在通往135团的方向疾奔。他走累了也想休息一会儿再走,可想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就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
  经过一夜艰难跋涉,他终于在拂晓前赶到了机耕队。当他叫醒还在熟睡的同事时,同事们惊呆了,只见他脸上挂满了白霜。王队长紧紧握住他的手,感激地说:“傅春安,我代表机耕队谢谢你。你为我们机耕队又立了一功。”说着大伙赶紧把修好的缸盖安装在机车上。随着一阵机车的轰鸣声,机车又飞快地驶向了工地,投入了施工。
  傅春安为了生产,冒着寒冷背着缸盖走了一夜赶回团里的事情很快在机耕队传开了。大伙称赞说,咱们傅车长腿长,跑得快,真像一只“黄羊”。大家后来工作中就叫他“黄羊”。久而久之,“黄羊”就成了傅春安的绰号。后来,在135团只要人们一提到“黄羊”,就知道说的是傅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