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与铁皮喇叭
●李伯英 高炯干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5月28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兵团垦荒初期,石总场的连队大多定点在戈壁滩上、苇湖深处。工作中,内部交流靠口耳相传,最先进的通讯工具就是铁皮喇叭。铁皮喇叭的形状是圆锥形,一般身长40厘米,有个把手。做铁皮喇叭一般都使用较薄的铁皮,这样不但使用轻便,而且它的传声共鸣放大了音量。
别看铁皮喇叭其貌不扬,它却有一段光荣的历史。它和主人八路军三五九旅的官兵们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立过功。伴随着开国大典的礼炮声,这支英雄的部队开赴新疆屯垦戍边。当时石总场党委要求每个连队选拔一名文化教员,每名教员配备一个铁皮喇叭,并明确了相关职责。
在那段垦荒岁月中,各连队的文教和铁皮喇叭朝夕相处,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只要看到哪块地里有人劳动,随时就可以播音。此时,铁皮喇叭又发挥了媒体的作用。大忙季节里,文教早晨7点钟就下了地,他走遍全连七八千亩农田,设点开播,每次播音15分钟左右。晚上八九点,职工集中在饭厅吃晚饭时也播音,然后再采编第二天的播音内容,每天工作达十五六个小时,直累得筋疲力尽,而乐此不疲。
白天,在每个工作点上,文教一般开头先播送党报的新闻摘要,传达连队和党支部对当前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再播送昨天各排班的工作成绩和排名,表扬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然后,报告当天了解到的工作情况、排班或个人挑战应战的信息,上足“比学赶帮超”的“发条”。
中午开饭时,按照党组织“顿顿不吃哑巴饭”的要求,地头林带中的“天然大食堂”成了文教现场直播的演播厅。除了重播上午的宣传内容外,还组织群众参与、嘉宾登台,播送文艺节目,如唱歌、演地方戏曲或表扬连队好人好事的新段子,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最激动人心的,当属现场打擂台、夺红旗了。
有一年秋收时节,1连铁姑娘班班长在地头用铁皮喇叭宣布:“我们向王成班挑战,“三秋”拾花超额完成50%。你们敢不敢应战?是当火箭还是做乌龟?”铁姑娘们发出一阵助威声。顷刻,王成班班长大步走上台,涨红了脸,竖眉瞪眼,吼声震天:“应战,坚决应战!我们提出一对一同你们对着干,看是我们硬还是你们软,不压倒你们铁姑娘不算男子汉!”
这段即兴的应战誓言很精彩,但是经不起人们的琢磨和联想。妙语一出,就赢得现场男人们一片叫好声和欢笑声。一个书呆子男兵摇头晃脑地重复着王成班长的誓言还滑稽地做着表演。立刻,半羞半喜的铁姑娘们捂着脸“咯咯”地笑倒了一片。小伙子们则学苏联电影里的情景呼叫着“乌拉——”把帽子抛向空中。
秋收结束,木兰铁姑娘班和王成班双双被评为先进班。两位班长在挑战中相知相爱,新年结成幸福的伉俪,文教也光荣入了党。
改革开放以后,石总场建起了广播电视站。团场机关、连队办公室以及每个职工家庭都有了电视机。现在,几乎人人都有了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能收到最新信息。铁皮喇叭也完成了历史使命,进了博物舘。
一天,年过八旬的老文教关老爷子和家人一同观看反映军垦创业生活的电视片。当看到文教用铁皮喇叭在地头搞宣传的镜头时,老爷子说:“我当年就用这样的铁皮喇叭。它灵得很,能把全连几百号人鼓动起来拼命地干活且毫无怨言。”
孙儿问:“爷爷的嘴巴和铁皮喇叭怎么这么灵?”
爷爷答:“要说灵,那是因为在军垦战士心中,听党的话、按党的指示办事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