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2.文字成为生命的延续和永恒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5月22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1.苦难中的读书时光
让梦想开出绚丽的花朵     ——温秀花自传体文学作品《苦难成就人生》背后的故事 融媒体中心记者 胥荣芳 文/图
  草长莺飞,绿意盎然,又是一个美好的季节。
  4月25日,石河子老干部大学电教室内座无虚席,一场由石河子军垦文化人联谊会主办的“温秀花文学创作分享会”在这里举行。
  温秀花分享的是自传体文学作品《苦难成就人生》背后的故事。她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自己一生曲折坎坷、苦辣酸甜,但又坚韧不拔的陈年往事和人生感悟,精彩的分享不时博得与会者的阵阵掌声。
  “这是一堂直击心灵的分享会,再现了当年团场的真实生活。她讲述的许多人和事我都知道!”原石河子粮油加工厂的耄耋老人成素君,径直来到温秀花面前,感慨地说:“我曾经吃过你炸的油条,得知你出书了专门赶过来参加座谈会。你把我们从来不敢想的事完成了,太了不起了!”
  《苦难成就人生》讲述的是上世纪50年代至2013年的50余年间,温秀花一家颠沛流离、田间务农、白手起家、商海沉浮的人生经历。温秀花,一位普通农工,一位仅读过四年书的女人,却在知天命之年写下了一部长达48万多字的长篇自传体文学作品,轰动了石城文化圈。
  温秀花出生在甘肃临泽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母亲生她时,已经是七个孩子的娘。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为躲避三年自然灾害,出生仅6个月的她,跟随父母逃荒要饭辗转来到了新疆哈密巴里坤红山农场安家落户。因为家境贫寒,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但家里交不起学费,她只能在家干家务,帮哥哥姐姐带孩子。
  1972年秋,为了帮大哥带孩子,温秀花从巴里坤来到石河子148团机耕一队。两年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大嫂勉强同意她上学。15岁的温秀花初入校门,拼音、小数点都没学过的她,大胆去团小学报了个四年级。虽然年龄比同学大四五岁、个头比同学高出半截子,但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读书她感到很满足。大嫂让她上学的条件是必须把家务活干好、干完,至于温秀花什么时间写作业,不是她考虑的问题。温秀花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勤奋学习,一年下来,她考了班里第一,年级第二。
  当时的学习条件十分简陋。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老师就把尿素袋钉窗户上。桌椅板凳都是用砖块垒的,再外用水泥抹平。没有教具,老师就用一根80厘米长的树棍当教鞭,教学仪器只有直尺和三角尺。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最多学了三分之一,其余时间不是劳动,就是读报纸。
  第二年,又在朋友的帮助下,温秀花从四年级跳级到初一,成为一名旁听生,正式挤进中学的大门。在寻求知识的道路上,她比以前更刻苦、更勤奋了。每天,她巧妙安排做家务与学习的时间,经常利用长时间排队挑水的间隙,趴在棉花包上写作业;她还利用手摇鼓风机烧水做饭的时间默背课文等。就这样通过不懈努力,她从当初的旁听生成为班里的学习委员。她是老师眼里的尖子生,学校重点培养上高中、上大学的苗子。让人没想到的是,1977年温秀花中学毕业时,迫于生存的压力,她无奈地离开了校园,开始忙于挣钱养家糊口,为安身立命而奔波。
  40多年转眼过去了。温秀花说,在学校的四年时光,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尽管温秀花只读了四年的书,但她对学习的热爱没有因生活的变化而放弃。
  几十年来,读书成了温秀花的最爱。她也是新华书店、旧书摊的常客。为了更多地了解养育她的这片土地,她找来《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镇边将军张仲瀚》《八千湘女下天山》等,认真阅读兵团的发展史。再后来,她又迷上了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几十年来,阅读成了她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经历过苦难与拼搏的温秀花,心中有一个很大的梦想,就是把她吃苦耐劳、乐观坚韧的精神以及尊老爱幼、心存大爱的品质,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道德、知恩图报的社会脊梁。钱和物给儿女留得再多,他们总有花完的一天,但把精神食粮留给他们,将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2012年的一天,当温秀花把这个想法告诉丈夫邵文辉时,他不屑地说;“你认几个字,自己不清楚吗?简直是痴人说梦,你真是啥事都敢想!”她还是不甘心,又试探性地给上大学的儿子说了自己的想法。儿子委婉地对她说:“妈,你的心愿是好的,但是,你的文字水平就好比蚂蚁想吃大象,不靠谱。”面对父子俩的态度,温秀花沉默了。
  人有时候就是很怪,越是办不到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
  一个月后,不甘心的温秀花鼓起勇气,把自己的梦想告诉了一位从事文字工作的朋友。让她没想到的是,朋友用欣赏的口气说:“你喜欢文学,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写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要有思想,有故事,还要有对文学的热爱和丰富的阅历。这三个条件你都具备。”
  朋友还建议温秀花,多看看名家的作品,尤其是莫言的作品。他说,莫言既不是从文学名门里出来的后生,也不是从文学殿堂里出来的高材生,文化底蕴也不高,可他为什么能站到世界最高的文学领奖台上?因为他的作品接地气,反映了我们普通老百姓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真实生活。没有假大空,很平民化,值得一看。
  朋友的一席话给了温秀花莫大的鼓舞和自信。她迅速让儿子买回来十几本莫言的小说、散文等,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恨不能从中挖出个“金娃娃”。半年后,她从莫言的十几本书中汲取了不少养分。在温秀花看来,原来大咖也和老百姓一样,说的是一些家长里短的事。之后,她又看了许多名家的文学作品,以此锻炼思维,拓宽视野,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她还从这些文学作品中重新找回了自信。
  带着憧憬,温秀花内心重新燃起创作的激情。但具体写作时,常常是一句话写下来有五六个字不会写。由于她不会拼音,查字典费劲,好不容易把想写的字查出来了,心里的那点激情和灵感早就没了。
  “看来,想说的话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个活我干不了!”就在温秀花准备放弃创作念头的时候,事情又有了转机。
  一天,温秀花到一家单位办事,发现每张办公桌上都摆放一台电脑,只见工作人员手法娴熟地点击键盘,屏幕上就跳跃出一串串文字,显示着他们需要的内容。这一场景给温秀花留下深刻印象。
  只要学会电脑,她就有可能完成创作梦想。第二天,温秀花兴冲冲地跑到石河子老年大学,立刻报了电脑学习班,从零开始学起。在学的过程中,温秀花发现,许多老年朋友或多或少知道一些拼音和英文字母,学起来比较轻松,而她完全是睁眼瞎。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但键盘上所有的英文字母成了温秀花不可逾越的障碍,她坐在那里内心一片茫然。
  一学期下来,她只熟练地掌握了开机、关机。老师带着无可奈何的表情对她说;“温秀花,你连最起码的拼音都不会,别说英语字母了,还来学什么电脑?我不可能单独教你拼音。要不,你还是回家吧!”
  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老师有些刺耳的话语让温秀花羞得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她双眼噙满委屈的泪水,默默地坐在那里,暗下决心:“没有学过拼音,不是我的错。今天不会,不代表我永远不会,有朝一日非要学个样子给你们看。”
  要攻克电脑难关,不仅要学会拼音,还要学习英语。当天下午,倔强的温秀花到新华书店买来幼儿园孩子学的拼音卡片,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学习,逐渐学会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等。为了增强记忆,她在键盘上的26个大写字母底下贴上小写字母和汉字,同时又把拼音字母工工整整地写在一张大白纸上,贴在电脑的正前方。这样一来,她操作电脑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可以在电脑上看新闻、看电影、唱歌,还会用QQ与朋友聊天了。
  执着的温秀花又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英语班,从26个字母学起。学习中,她知道了什么叫音标,什么叫元音和辅音。通过反复练习,她记住了电脑键盘上的所有字母和单词,逐渐学会功能键的一些基本用法。

3.艰难中实现文学梦
  2013年,对于54岁的温秀花来说,是难忘的一年,但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
  年初,温秀花就列好了撰写自己人生经历一书的提纲,可是动手写时,她又陷入了焦灼和无奈的情绪中。
  每天早晨7点,温秀花雷打不动地坐到电脑前进行创作。她用右手食指和中指,采用拼音输入法,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出自己想要的内容后,却又无法断定这个字用在这里是否正确。她就大声呼喊老公过来帮忙定夺,一来二去,那点创作灵感早就跑到爪哇国去了,甚至上下段落都连贯不起来。
  温秀花这时才发现,学到用时方恨少,之前学过的电脑知识用于创作显得生硬起来。文章的格式、标点符号、文件的复制、粘贴、保存……这一系列问题都变得模糊起来。一天,她用了极大的耐心和热情,花了一天的时间在电脑上敲打了近300字,突然间停电,再打开电脑就啥也找不到了,那种沮丧和懊恼,常使温秀花泪流满面。但想到自己的梦想,她又擦干眼泪,鼓励自己,不能输。温秀花经常写着写着,记忆的闸门就打开了,像洪水般袭来,想着遭受苦难的一幕幕,她哭着写着,写着哭着,有时一天8个多小时的创作,她5个小时都在哭泣。丈夫每次看到她红肿着眼睛来吃饭,就劝她,这么痛苦就放弃吧!可她却说,像她这样的半文盲,想要写本书,哪有这么容易。
  当温秀花创作到20多万字的时候,她把稿件打印出来,让一家出版社的负责人看看,给些指导和帮助。当那位负责人得知她的学历后,看都没有看,就婉言拒绝了。不甘心的温秀花再次把打印稿拿到从事文字工作的朋友面前,朋友看后这样说:“看你的文字,就像读你的人生,能叫我上瘾,不得结果欲罢不能。”
  在朋友的鼓励下,温秀花又继续坚持创作。
  看到母亲坚持不懈的努力,儿子被她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折服,从当初的不认可到后来的理解和支持。他为母亲的电脑安装了远程协助功能,只要母亲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儿子都不厌其烦地给予帮助。
  写作是枯燥难耐的,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才能把思想情感转换成文字。慢慢的,温秀花从当初每天创作300字,逐渐攀升到1000多字,3000多字……
  经过300多个日夜的不懈努力,2013年12月底,一部与砖头一样厚,比砖头还要重的48万多字的自传体文学作品《苦难成就人生》诞生了。尽管在别人眼里,也许它不算啥,但在温秀花心里,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过写这本书,也让温秀花懂得凡事贵在坚持,只要自己喜欢的事,就去孜孜追求,定会有所获。
  在这期间,温秀花发现丈夫和儿子都发生了变化。爱人从一个随意性很强、缺乏毅力和坚持的人变得越来越优秀。儿子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不断进取,获得晋级提升。儿子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他也常常以母亲为榜样,“奶奶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加油学习,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努力呀。”

  (上接一版)
  文明城市创建到哪里
  新时代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
  2019年,石河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启动,6个街道镇、62个社区、9个村挂牌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市整合宣传宣讲、文化服务、体育健身、科普教育等各类资源,统筹调配志愿服务力量,文明城市创建到哪里,新时代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
  石河子广泛组织开展了“文明家庭”“文明楼栋”“诚信商户”等各类评比,在群众身边树立可学可信的榜样,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同时,通过组织“双报到”党员、老军垦、返乡大学生等各类志愿者开展市民文明守则宣传、违规停车劝导、环境卫生清洁行动等实践活动,让城市的角角落落浸润文明的底色。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石河子市的273支志愿服务队、7万余名注册志愿者,长年开展了近1000个志愿服务项目——“铁师傅”志愿者为居民磨菜刀、“银铃”志愿者为孤寡独居老人打扫卫生,“天富蓝”志愿者帮助群众维修水电暖气……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市区200余支志愿服务队、15万多位志愿者参与了志愿服务活动,“希望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提供24小时网上专业心理疏导,“美丽人生志愿服务组织”为参与封控工作的警察、医护人员免费理发,“白杨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和“东城街道志愿者协会”等11家志愿组织为孤寡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城市变得越来越有温度。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就能聚集起一群志愿者。近年来,全市的在职党员、干部利用业余时间,以党员“双报到”为组织形式,到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零距离”志愿服务活动。2020年,市区党员开展“零距离”志愿服务活动2360次,服务时长23万小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投身志愿服务在“家园卫士”绿化荒山行动中,2800余名居民参与将军山绿化;在“社区周末大扫除”爱国卫生运动中,参与居民15万人次……
  共和国的军垦第一城——石河子,正以她开放进步、文明和谐的姿态绽放更绚丽的光彩,展现更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