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建新城 瀚海明珠美名扬(上)
石河子日报
作者:朱大海
新闻 时间:2021年03月27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朱大海
精心规划 戈壁滩上建花园
1950年的一天,在石河子将军大院内的会议室里。
陶峙岳、张仲瀚、陶晋初、赵锡光、王根僧等22兵团的领导一起研究石河子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张仲瀚说:“王震同志亲自拍板确定,要把石河子定点为兵团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指挥中心,兵团全体干部战士要在这里建设一座新城。它将是我们今后开展生产建设的基地和依托,也是我们今后立足于长远,扎根边疆、屯垦戍边、长期定居、工作学习生活的家园,要全面建成工农商学兵五业兴旺的新型城市。此为百年大计,我们要认真考虑,如何满足当前数万官兵的安排。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做好长远的规划,一次规划分阶段建设。城市建设要促进生产、方便生活,要全面协调发展。城市的住宅都要朝向正南,减少日晒,尤其要注重的是环境建设。我们军队建的城市,就要体现出大手笔、大气势,一次就建成花园城市,百年不落后,成为人人喜爱的易居城市。”
陶峙岳说:“我在新疆生活居住的感受是,新疆的气候很不好,夏季燥热,戈壁滩被太阳晒得像个蒸笼;冬季干冷,寒风肆虐,滴水成冰。这里还不时会刮起沙尘暴,沙尘漫天飞舞,天昏地暗,吹得人不能睁眼,甚至鼻孔里都会灌满灰尘。我认为,气候不好的主要原因是绿化面积太少,石河子的城市建设要创造一个奇迹,四周要绿树环绕,做成封闭的防风林,以阻挡沙尘暴的侵袭;市内也要加强绿化,林木花草葱茏,形成自已的小气候圈,让外人进入石城就像进入另一个世界,感到舒适凉爽。石河子的建设,要把绿化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城市的建筑规划和绿化规划。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下去后马上要开始。另外,根据军区和王震同志的要求,为落实基地建设工作,经兵团党委研究,决定组成石河子城建工程处,由赵锡光担任处长,张仲瀚任政委,专职领导城市建设工作。工程处的组织机构可下设工程技术组、材料供应组、运输组、总务组,人员配备请张、赵二位确定,并迅速开展工作。”
赵锡光说:“根据军区和王震同志的指示,要尽快争取在5年内建好石河子基地,为玛河流域农业大开发、全军大生产打好基础。所以,决定马上抽掉25师、26师、27师和九军直属队,组成2000人的城建施工队伍,另外抽调1000人进入南山为建城备料,伐木,运输木材、煤炭和石灰石等。在施工建设的力量组织上这是第一步,力量不足的话,我们可以随时抽调下一批部队上。今天散会后,大家就抓紧落实。”
会议确定了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首先落实城市建设前的总体规划,包括环境建设规划;第二个任务,就是确定了施工队伍的领导人和机构设置,并确定了施工力量的调动和组成,并尽快实施。
现在,我们看到石河子市容市貌的特点是:城市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布局,每区甚至每栋建筑都用轴线对称的方法布置,简洁大方,重点突出。城市功能齐全,分区明确,工农商学兵各就其位,蓬勃兴旺,道路宽敞平顺,东西南北方向通达无阻。林带和行道树成条成片笔直竖立,夏季浓荫覆盖,舒适凉爽。房屋建筑规整、排列有序,除老街外都是座北向南,室内温暖通风,街道宽畅街面顺直,整齐划一。广场、公园、绿地,数量众多,布置精致气势大度,游人如织,气氛欢乐和谐,令人感觉到城市的开放和活力。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等群众文体设施遍布,红色军垦文化元素处处可见,展示出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整个城市庄严有秩序,活泼而不杂乱,真正体现出军队建城的军人特殊风格和魅力。这一切都与建城前,革命老前辈对总体规划的严谨要求和亲自执行密不可分。
陶峙岳对规划工作非常重视,亲自挂帅推动组织实施。1950年5月,他就亲自到乌市七一纺织厂拜访主持设计工作的赵琛工程师,请他为石河子市做建城规划。赵琛是上海市建筑事务所的资深工程师、规划专家。为做好石河子市的规划设计,他专门两次到石河子来考察。一次是开会请领导和业务部门座谈规划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并专门与张仲瀚多次沟通,深谈了解对规划的设想和主旨。另一次,是为了详细调查石河子的水文地质、气象环境、地形地貌和现状、能源和建材供应条件等,他全面收集了与规划建设有关的第一手资料。在规划设计工作中,他又多次与张仲瀚、师景岳等相关人员通电话交流。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终于在1951年做出了两个规划设计方案。
1951年12月的一天,陶峙岳在他乌市的家里,邀请了参加石城建设的张仲瀚、赵锡光、陶晋初、梁客浔、周茂、师景岳和军区的刘禾田工程师等领导、专家对两个规划方案进行评一审。
先由赵琛对两个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建城主旨、规划分区、道路布置、绿化规划等,更详细说明了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的布置,道路、行道树栽植要求,行距株距的尺寸,甚至对树种的要求。突出的考虑是根据石河子西北方向季节风大,为主要设防备的主方位,为减少市区遭受沙尘暴的侵袭,在市中心区设置了两条各60米宽的的南北防护林带,形成两条宽厚高大的绿色屏障,并调节市区的气候;且在乌伊公路两边规划了绿化带,在规划的火车站前也规划了一条东西向的绿带,整个石河子都被围合式的林带环绕,建在了在绿色长廊的护卫中。这种大范围、大尺度、大手笔的城市建设绿化,当时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大家都觉得第二个方案很好,没有什么修改意见,只有张忠瀚对中心区布置的放射形环路提出了修改意见。他认为,这样会造成房屋的朝向问题,应将放射状路网改为棋盘式的方格路网。
赵琛当场对设计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对石河子的规划,张仲瀚经过了长期思考研究,已深思熟虑了,而且他自已也曾做出了一个探讨的规划方案,但为尊重专家工作,没有拿出来。
这次评审规划会结束时,张仲瀚果断地拍板了,石河子要建成好城,就要有好的规划,定下来了,我们就按补充修改后的第二方案执行,他请赵琛工程师尽早拿出施工蓝图。
作为石河子城市建设的主导者、开拓者,张仲瀚和陶峙岳是兵团开明的领导和军队优秀的儒将。他们对石河子的建设规划要求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他们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并从自身做起,按照科学的态度和规律办事情;不搞一言堂,遵循科学规律,尊重并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充分发扬民主,与群众一起研讨,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
值得学习的是,随着兵团军垦事业的不断发展,张仲瀚一直像辛勤的园丁,关注着培育着石河子这株幼苗的成长,不忘初心。对石河子的规划继续倾注心血,与时俱进地不断主持组织和主导了对规划进行的三次修改完善,使石河子的建设持续发展。
按照新疆军区的意见和兵团领导会议的决定,石河子城市建设的机构很快成立起来了。石河子城市建设工程处处长是兵团副司令赵锡光,政委是兵团副政委张仲瀚,下设业务机构工程组长师景岳,运输组长詹廉,总务组长王道明,财务组长崔景谟。各组明确了职责和任务,克服困难条件,完成分配的所有任务。
仔细勘测 为建设石河子做好准备
工程组长这个关乎建设全局的重要岗位的工作内容繁重,包括了施工计划、施工图设计、施工预算决算、施工技术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施工工人技术培训等工作内容,领导充分信任师景岳同志能挑得起大梁。他的专业知识丰厚,年轻充满活力,指挥组织协调能力很强,而且能深入基层作风扎实朴素,深受战士们的拥护和爱戴。正因如此,他成为城建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并不负众望,在城建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城建工程处的干部战士们很快集中到了石河子,2000人编成的7个大队、21个中队,下设小队,根据施工任务随时调配。张仲瀚在马家庄做了精彩生动的建城动员,战士们情绪高涨地开展了建设新城和建设家园的艰苦劳动。
在戈壁荒原上一下集中了几千人的建城部队,住宿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尤其是冬季,石河子气温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
师景岳想办法,组织动员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到芦苇湖边割下许多芦苇,把散乱的芦苇扎成捆束做成苇把子,人拉肩扛地运回石河子,再把一条条苇把子用木条或木桩扎连成墙板,搭成人字型的窝棚,外面抹上草泥挡风遮雨,挂上帆布做门帘。这样的窝棚是临时性的,度过严寒后,劳动不紧张时,战士们又在戈壁滩上挖土坑,在上面搭起木椽子和苇束,建起了冬暖夏凉的地窝子。各连队在地窝子建设上不断创新改进,伙房、会议室、宿舍一应俱全花样百出,这种地窝子在兵团人的居住史上延续了几十年。
再后来,较好的建筑就是人工打土块,用土块垒砌起来的土木结构的土建筑房屋。创业阶段,兵团人的居住条件就这样从窝棚到地窝子,再到土块房,再到砖平房,最后住进楼房,一步一步得到改善。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石河子还有一些人是住在地窝子里的。有人赞美它,说地窝子冬暖夏凉,住着方便舒服。兵团人长期居住的地窝子有很多传奇的故事,许多团场都发生过野兽踩塌地窝子,被兵团人活捉和做成美食的笑话和美谈。
工程组在师景岳的领导下,开展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配合前期的总体规划设计进行踏勘调研。全面掌握和深入了解了石河子的资源环境、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地质条件等,为规划设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资源情况调查中,师景岳同志按照兵团要求,几上南山调查森林、煤炭、石灰石资源,在军区工程团和二个师已开采的煤矿调查了煤炭开采等情况,看到挖出的煤块油亮发光燃煤火力很强,将几个矿点的煤块取样带回,用以做进一步化学分析。
南山的煤层厚蓄量大,煤炭产量也很高,完全可以满足石河子人的生活需要。师景岳不畏艰险,又带着枪跟两个战士骑着马,走遍南山北坡的森林。这里都是生长了百年的白松,粗壮高大。这种品种的白松可锯可铇,加工出材率高,木材材质软硬度合适,完全可满足城建需要。
在森林深处,师景岳和战士曾遇到过一只大黑熊。所幸,双方互相对峙了一会,大黑熊就走了,真是一场有惊无险的相遇。在离煤矿不远处,有一片石灰石矿,可建石灰窑烧制石灰石,远期发展可建水泥厂。这些丰富的资源可为城建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进出山的路太难走,骑马要走两天才能到达。师景岳建议工程处,尽快集中力量把石河子通往南山的路修通。
工程处领导同意,并在1951年底集中了全部施工力量,突击会战了一个多月,修通了石南简易公路,这使得矿产运输不再那么难了。
师景岳在兵团领导支持下组织了勘测队,进行地质勘探和地形地貌测绘工作。全队只有二十余人,大家清扫了一个破牛圈,用白纸封堵住窗户,用土块砌堵住漏风处。牛粪垃圾虽已清理干净,但仍散发着异味。师景岳就在这里带领大家住宿和办公。他们白天奔波在荒野上,晚上在油灯下计算和绘图。为了更详尽地反映地貌,测点按50米一个网格测绘,工作量很大,但大家不怕苦和累。一下雨,牛棚就漏得无法休息,战士们就打起雨伞坚持工作。经过二十多天的奋战,终于完成了石河子的地形图绘制,为开发石河子提供了基础资料。
师景岳又从警卫连调了30名战士,在南五工渠和现在的西公园小区挖了两个直径三米多的探坑。每天他都要去参加劳动或者指导,把地层断面情况记录下来,经过半个月的施工,都挖到了地下水。
师景岳自制了测流向的土仪器,绘出了石河子地下水大概的流向。石河子土地覆土层一米到两米深,下面全是戈壁,它的承载力非常大,一般在其上盖6层楼没有问题,非常适宜建起各类建筑。而且地下戈壁可就地采取,把土层薄的土挖去,可就地生产砂子和石料,建设用的石头和沙子很容易解决,大大节省了建筑成本。石河子初期建设用的砂石就是这样解决的,真正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
工程组在师景岳的领导下,成为学习型的团队。二十多人除了完成繁忙的工作外,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因为他们知道,国家的经济建设需要大批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不学习就要被淘汰。
张仲瀚也很关心这些年轻人的成长,除了言传身教的政治思想教育外,他还从上海托人买回大批有关规划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等方面的书籍。师景岳充分利用这些书籍,组织专业人员学习。他自己也如饥似渴地学习,并且挤出时间,每天早起床半小时,晚睡半小时,开始自学俄语。他说,要把石河子的城市建设好,大家就要努力学习,尽快掌握专业知识,不断补充新知识,变外行为内行。他把施工组建成学习型队伍,城市建设技术水平名列全疆前茅。在当时的城建工程处,从领导到战士,学技术、学知识蔚然成风,促进了建设质量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石河子的建设进入施工的实施阶段,每项工程实施前师景岳都要亲自把关。从施工图会审到定位放线,他都要认真琢磨推敲,没一点问题和失误才能进行下一步。他说:“返工的代名词就是浪费和失败,工程建设绝不允许因工作质量低下而造成损失和返工。”
石河子城建施工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城市轴线的放线定位,师景岳多次亲自领导精细确定,反复推敲和延伸,在此基础上全面铺开施工,使城市道路一次成型,新城雏形完整展现。
1951年的春天,石河子的总体规划已敲定,就等着一次放线,全面实现路网的成型。为了石河子南北中轴线的确定,按照张仲瀚同志的指示,城市建设的方位一定要准确,一定要保证每个居民住宅小区都要正南正北,达到最好的采光效果。
当时没有现代化的定位系统,师景岳认真琢磨,领着测量队在兵团办公楼和礼堂的南北轴线上一字排开十几个标尺杆。连着几天正午,他们反复校验影线与轴线的重合度。按子午线的规则,他们觉得石河子南北轴线方位控制差不多了,然后拉出南北轴延长线直到和乌伊公路相接。师景岳又反复用指南针对这条轴线进行校正。这种土办法的定位,经测量组反复校验,据现今现代化定位系统测定,定位轴线2公里远方位,远效偏差仅在半米左右。这次人工定位产生的尺寸偏差,在当时的测绘条件下已是相当精确了。
师景岳和测量队连续奋战了十几天,根据总体规划中路网和行道林的尺寸,全部投影在石河子城市原始的大地上画了出来。他们打出了每条路的中心桩,标出了挖填数据,路边用石灰撒出边线。
城市的路网就是城市的结构框架,在荒草丛生的戈壁滩上,师景岳和测量组在日晒雨淋中忙了整十天,踏遍戈壁丛林,衣服都被荆棘刮得破烂不堪。碰到沟渠坎坎,也要想方设法把线放通。有的人在放线中被野蜂蜇伤也不退缩,有的在放线中遇到毒蛇也不怕。在方圆近三公里的荒漠戈壁上顶着烈日,不怕苦不怕累,终于将规划图中的路网标识刻画在了石河子的大地上。
克服困难 全力建设石河子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1951年4月的一天,天刚亮,工程处集中了2000名战士在广场,广场上红旗招展,石河子道路施工开工大典的巨幅标语挂在广场中央,一派喜庆和欢乐的景象。
在张仲瀚政委简短又鼓舞人心的讲话后,师景岳同志在前一天就给带队的干部每人分发了一份施工图,进行了认真的技术交底。交待清楚施工的区域地段划分,道路土路基完成的质量标准,如平整度,还有要达到的压实密度等。
数千战士分布在石河子6平方公里的荒滩上,按照分配的地段,披荆斩棘,按中心柱高程要求进行挖填。石河子的荒滩上出现前所未有的热闹景像,土方夯填人工打夯的声音,劳动的号子此起彼伏,拉运土方的独轮车在工地上来往穿梭奔忙,有部队拉着沉重的铁碾子缓缓来回滚动着碾压,荒滩上处处升腾着土方施工扬起的沙尘。
这段时间忙坏了师景岳和测量组,他们分头检查质量、查标高、平整度,取样做密实度,不合格的要求坚决返工直至达标。施工组的人每天都是一身灰尘,劳累疲惫,但看到戈壁上日新月异的神奇变化和即将出现的新城,一切也都不在话下了。
经过个把月的紧张施工,新城市路网土方工程全部完工,城市的轮廓出现了。以兵团办公楼为中心的平展通畅的条条道路,出现在人们面前,四通八达的道路告诉人们这些纵横交错的路有多长多宽,石河子新城就会有多大,条条道路都那样宽敞,土路基被压得平坦结实。
在庆祝道路开通的仪式上,师景岳和十几名战士,胸前佩带着大红花作为劳动模范光荣出席。沙湾和玛纳斯附近的老乡们,看到石河子的荒滩戈壁生出了条条平顺的大路,展现出一座规模很大的新城的轮廓,乡亲们欢喜地奔走相告:“解放军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要建起一座美丽的新城!好大好大的。”石河子乡民族二队的库尔班大叔高兴地给自己的马车挂上红绸锻,领着老乡们组成的马车队,插满红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游遍每一条路,庆祝石河子的路开通,新城市开建。
上世纪50年代初,军垦战士用大炮瞄准仪改装的水平仪测量荒地。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