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路上的答卷人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张小宾 通讯员 薄晓岭 文/图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3月01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图为张小宾(右四)向村民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今年1月,石河子大学驻疏勒县巴合齐乡喀克其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村党总支书记张小宾结束了三年的“访惠聚”工作回到学校。三年来,他把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带领驻村各支力量,实现了深度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户全部脱贫,成为自治区文明村。
2月25日,张小宾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发挥领头雁作用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党的好政策能否落实下去,脱贫攻坚工作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在聚焦聚力总目标、推动工作落实过程中,张小宾深刻地体会到了建设一支讲政治、有执行力的队伍的重要性。
喀克其村地处南疆,人多地少,是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深度贫困村。2018年张小宾到岗后,对村“两委”运行进行了摸底调研,针对村“两委”沟通效率低下、工作推动迟缓、年龄结构老化的严重现状,带领工作队在抓“关键少数”上下功夫,一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边着手物色培养年轻人,有条不紊地推动干部队伍建设。
工作队将党建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坚持365天“早晨会、晚研判”制度,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三会一课”和“5+X”制度,抓好党员常态化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通过要求党员干部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交流和做各项记录,提高了工作沟通效率;要求党员干部按照制度流程开展工作,刹住了工作随口布置、随手指派的风气,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开始变得有章有法。
努尔阿米娜·麦合苏提是工作队从乡里“挖”过来的大学生,张小宾安排工作队队员传帮带。努尔阿米娜·麦合苏提在边看、边听、边问、边做中,思想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不仅入了党,还成长为村副主任。
经与村“两委”研究,张小宾进一步量化工作队员、村干部职责,细化分工、明确到人。他带头落实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结对帮带机制,教思路、教方法、教经验、教语言,提升村干部的能力素质。工作队坚持常态化理论学习,实施定对象、定目标、定任务的“一学三定”措施,督促村干部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并选派了16名村干部、村级储备年轻干部到地县党校参加集中培训。一系列的措施使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村党总支核心堡垒作用充分发挥。
三年期间,喀克其村累计有113人次递交入党申请书,30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13名同志被发展为中共党员。通过工作队有计划的培养,村干部队伍实现了全员党员,年轻人比例达50%以上,学历层次也在逐步提升。
“把驻村当事业、把驻地当家乡、把村民当亲人。”张小宾为喀克其村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2018年,喀克其村党支部被疏勒县委评为“新担当·新作为”争当新时代先锋先进集体,驻村工作队被评为2018年度、2019年度兵团“访惠聚”驻连(村)工作先进集体。
科学精准施策
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张小宾常说:“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要有共产党员攻坚克难的决心和非凡的意志品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
驻村以来,张小宾紧盯脱贫攻坚工作目标,摸清了家底、明确了思路、科学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推动设施农业发展为突破口,以推进“一户一就业”为发力点,以发展庭院经济为抓手,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为喀克其村趟出了一条短期脱贫、长期致富的发展之路。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针对村里情况,结合喀克其村脱贫攻坚规划,张小宾秉持“带着看,一起干,认真帮”的工作理念,带领工作队员、村干部常态化全覆盖走访村民,了解村情民意,制定增收方案。他每年组织村党员和村民赴兵团第三师四十一团和临近村特色项目参观考察,让村民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找准差距,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建立增收致富信心。
张小宾坚持科技致富理念,实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让喀克其村走上了现代特色产业之路。
工作队立足地域条件,以“依托兵团、服务疏勒、打入喀什”的思路发展城郊经济,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动蔬菜、林果种植和小家禽养殖。建设育苗温室大棚2个,双层拱棚92座,蔬菜储藏窖22座,实施“小改大”工程,整理土地170余亩。初步建成了“温室育苗、设施种菜、订单式销售”一体化的蔬菜发展产业链,实现32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500元。
工作队建立了石河子大学—喀克其村两级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培育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带动村农业产业发展。2019年,喀克其村与企业签订收购协议,集中种植169亩豇豆,实现亩均增收1000元左右。2020年,他们通过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种植甜瓜、西瓜实现农民增收。
工作队还带领喀克其村改善养殖结构,增加小家禽养殖数量,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养殖示范户,增加鸽子养殖数量4300羽、黑土鸡养殖数量3000多只。同时,工作队充分利用村里长期闲置的两处水面,进行招商引资,建立特色生态养殖基础,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7万元以上。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张小宾带领工作队实施就业扶贫工程,针对阻碍贫困户就业和就业不稳定因素,提出解决方案,确保有就业能力人员应就尽就。工作队在提升村民就业能力上下功夫,围绕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林果种植、棉花种植等生产需求,常态化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协调石河子大学选派9批次20多名农业科技特派员来村进行科技帮扶,培训群众4000多人次,选送160余人参加专项培训,使贫困户种植、养殖技术水平有效提升。工作队还主动对接香妃湖花卉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工业园企业和草湖纺织厂等大型企业,为村民开拓就业市场,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累积实现稳定就业150户256人,就业人数和质量显著提升,实现了贫困户一户一就业。此外,工作队还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帮助村民申请“十小工程”(小代购、小超市、小理发店、小澡堂、小修理铺、小刺绣、小养殖、小餐厅、小电商、小建筑队)项目,17户村民实现自主创业。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贫困户奥斯曼·艾依提实现了就业。他说:“我在疏勒管子厂务工,一年挣了3万多元,我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张小宾带领工作队挨家挨户落实发展庭院经济,按照“前院、中园、后圈”的庭院建设思路,逐户规划设计建设,基本实现“六个一”(即一畦菜、一架葡萄、一片果园、一个棚圈、一个鸽舍鸡圈、一个小拱棚)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庭院经济户均增收500元左右。
2018年喀克其村实现了脱贫摘帽,2019年驻村工作队被评为喀什地区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单位。2020年喀克其村贫困发生率降至零。张小宾获评兵团脱贫攻坚贡献奖、兵团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个人等荣誉。
谋长远发展
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脱贫攻坚工作的胜利,不是工作的结束,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也不止于此。张小宾把脱贫攻坚工作与宜居环境建设、乡村振兴紧密衔接,带领工作队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群众工作无小事,点点滴滴见真情。我们要坚持党的宗旨,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去办,帮助一人、温暖一户、团结一片。” 这是张小宾写在民情日记本里的一句话。
工作队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民生工作,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他带领工作队充分发挥《村规民约》汇集民意、聚集民智、化解民忧、维护民利的独特作用,组织村民商量、讨论,完善村规民约内容,多途径、多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在《村规民约》的引导和促进下,各族群众一起生产劳作,爱护环境卫生,敬老爱老风气蔚然成风。
工作队按照村级收集、解决问题“五步法”,建立民情诉求台账,做到每个诉求都有人跟进、有办理解决。了解到村里还有20多户村民因水压原因导致自来水时断时续,日常生活十分不便,张小宾当即向石河子大学申请2.7万元进行自来水主管道改造,1个月后,清澈的自来水便流入了村民家。
驻村以来,工作队修建3.2公里硬化路,修建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入户灯300盏,架设涵洞20个,募捐2万余元学习用品、3万多件衣物、100箱牛羊舔食砖,募集大学生助学基金3万余元,累计帮助群众解决“4+N”问题130多件,真正把实事好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张小宾大力推动“倡导新风尚、树立新气象、建立新秩序”的“三新”活动,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明生活,建设文化乡村。策划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四个主题2500平方米的墙绘,组织7批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开展主题教育类活动10余场次,经常性组织群众开展汇演、体育比赛、模特比赛等文化活动,组织石河子大学开展手工艺设计、绘画展等文化下乡活动7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张小宾还带领村“两委”为喀克其村制定了“七园两湖一中心”规划,对人居环境进行规划改造升级。新修建文化广场一座,全村铺设栅栏3.8公里、铺设休闲人行道1.5公里。实施了房前屋后改造和村级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复耕土地300亩。落实了改厨改厕、现代家具进屋等工作,坚决消除乡村“脏乱差”现象,整村完成土炕改造、厕所改造、煤改电改造、购置使用现代家具。这些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喀克其村成功创建为“自治区文明村镇”。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在驻村1100多个日日夜夜中,张小宾始终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放在最高位置,守初心、担使命,深耕南疆基层大地,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挥第一书记的引领示范作用,凝心聚力于总目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让喀克其村的村民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过程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