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四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绿洲话源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7月17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路光星

  “塞外花城”“戈壁明珠”,是人们赞誉石河子这块人工绿洲的美称。桂冠之下,石河子凝聚了两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沉淀着众多英雄模范、志士仁人的故事。这里,采撷几片绿化长河中的轶事,权且叫做“绿洲话源”吧。
将军脑海中的风景画
  1950年秋,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和22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带领二十多名勘测、建筑、水利、农业技术人员来到石河子。
  他们在荒原上搭起芦苇棚,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当他们勘测出这里的水文、地质状况后,便满怀信心地着手城市建设的规划工作。
  一天,王震和陶峙岳并行在茫茫的戈壁荒原上。他们憧憬着美好的城市远景,商议着城区的规划方案,谈论着绿色在这座新城中的特殊价值,揣摩着一个在戈壁荒滩上长途跋涉的干渴的汉子,突然闯入这座绿色的花园城市,该是多么的心旷神怡。于是,种树、种花、种草,成了城区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在最初的规划中,石河子将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一幅生动的风景画。当时,负责拟定城建规划的同志,便将司令员们脑海中的风景画,绘入了最初绘制的城建规划蓝图中。
  这幅蓝图,在1952年的《建设石河子新城概况介绍》中描绘为:整个市区房屋、道路和园林的区划布置是按照现代化理想来设计的。马路一般是30米宽,最宽的达50米,所有马路都将是林荫大道;所有房屋的周围,都将有树木掩映;个人住宅,都将有果树、花木、园圃;并适当地配置若干公园、果园、苗圃和许多大块绿荫的防风林。
  后来,兵团副政委张仲瀚又将这幅风景画进一步着色。他对规划设计科科长师景岳说:“石河子新城干道边的绿化林带要宽,次道绿化林带稍窄;住宅绿化以树木为主;公共建筑周围视野要开阔,周围不一定都种树,可适当种草坪和灌木。”按照张仲瀚的规划,石河子的绿化覆盖率,在当时居全国城市的前茅。
  随着石河子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最初规划建设的“农村城市”逐步改为“工业城市”;城市绿化规划也由“田园式绿化”改为“庭院式绿化”。
设计工作人员的心血
  绿化总体规划确定后,兵团基建处处长梁客浔、副处长周茂、设计科长师景岳、工作人员武庭赞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他们将城市绿化工作分为三条线来进行:一方面作具体规划设计;一方面解决树种、育苗和供苗问题;另一方面制定植树和管理树木的措施。
  设计人员们凭着两条腿,整天在荒滩上来回奔波,为设计的公园、林带定方位,为配套的灌溉渠道、桥涵作标记,为施工部队的进入提前作好准备。同时,他们也为石河子绿化如何选择适宜的树种而焦虑。
  为此,他们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根据石河子的土质和气候状况,无疑要选择抗旱、抗寒、抗碱的树种;根据建城的需要,又必须选育速生的树种;根据历史发展和美化城市的要求,还需种植永久性的优良长寿树种。为选树种,他们广泛地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最后确定将速生的杨树和柳树与长寿的白腊、榆树、梓树和黄金树相间种植,以便在速生树淘汰之时,永久树能高大成荫。
  由于当时缺乏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必须就地短期培训学员。此外,还必须为每个城建施工部队事先做好施工指导和材料供应工作,以及工程质量的检查工作。
  每到植树季节,他们除了要事先做好林带的放线定点工作外,还要参加植树劳动。加上当时道路未修,交通工具缺乏,设计人员们每天在各个工地间不知要走多少路。而当这些铁汉子们奔回食堂用餐时,又往往错过了开饭的时间。
  师景岳由于常年吃冷饭,以至后来患了严重的胃病,加之他常年不停地工作到半夜,疲劳过度,造成血液缺氧,被送进军区医院,后来又送温泉疗养了几个月。当他稍稍康复时,又立即投入了建城工作。当时,部队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是这样全身心地投入石河子的城建工作的。新城的每栋房屋,每条道路、林带和渠道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四棵柳树的故事
  1950年9月,22兵团在石河子征购房子和土地,为兵团领导机关进驻石河子建设新城作准备。一些热情的老乡们登门造访,为建设新城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其中,有人提到“希望多种些树”。老街警察所的所长是维吾尔族,他主动表示:“你们建城有什么困难,跟我说,我们一起想办法。”
  1951年秋,当部队准备种树时,犯了难。到内地去运吧,远水不解近渴;本地繁育的话,荒原上几乎没有可繁育的树种。唯独老街警察所门前有4株碗口粗的大柳树,可以用作扦插苗圃的树源。
  此时,作为建城工程处负责绿化的工程组组长的师景岳,想起了警察所长的话,便登门向所长求援,并向他表示,等来年,调些战士将警察所的房前屋后都种上树,以此来答谢警察所对城市绿化工作的支持。
  于是,战士们将这四棵柳树剃成光头,把柳树的所有枝条都剪下,扦插在城西北角的苗圃中。兵团司令陶峙岳、副司令赵锡光向施工部队下达了种树任务,一些战士又到红山嘴的玛纳斯河口割回河柳的柳条,为城市绿化扦插了几万株树苗。
  然而,正当战士们期待着来年石河子的柳树铺满大地时,由于灌溉系统尚未建成,又加上没有专业育苗人,大部队都忙着盖房施工,未能及时给树苗浇水,这几万株柳树苗夭折了。
  师景岳给警察所长许下的诺言也因此未能实现。他专程去向警察所长表示歉意。所长反而安慰他说:“不可惜,这也算是我们为城市建设作出点贡献吧。”
苗圃班与护林队
  1952年春,为吸取教训,部队成立了苗圃班,首任班长叫周永明。他带领全班十余名战士,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采集树种和柳条。
  每天清晨,周永明带着十几名战士从驻地出发,步行到红山嘴玛河河谷去割河柳。他们将柳条捆好,连拉带拖地运到石河子,又将柳条即时扦插在地里,就这样种满了五分苗圃地。
  为了使苗圃扦插的枝条快速成长,周永明带着苗圃班的战士到处去割野草,然后堆集起来沤肥料。沤肥和育苗都不能缺少水,他们便到很远的渠边去挑水。苗圃班的战士们就这样披星戴月,起早摸黑地苦干着。看着扦插的树苗茁壮地成长,苗圃班的战士们欣喜若狂。
  第二年春天,苗圃班育成的上万株树苗被种在了东环路、西环路及广场的南北侧,植成了一条方形的林带,这便是石河子市最早的道路林。
  同年,造林队也相应成立。造林队由从骑兵第八师挑出的上百名年岁较长和身体较弱的战士组成,队长叫张留。这一支造林队,是石河子最早的专业造林队伍,也是一支出色的造林队。领导原是想照顾这些老弱战士,让他们从事一些劳动强度较小的工作,但植树要平地、挖坑、修渠,都是土方工程,并不比工程部队轻松。但这些战士们不甘示弱,个个吃苦耐劳。工作效率很高。战士们爱树如枪,除了浇水、整枝外,有的人整天守在林带旁,不让过往的行人和牲畜伤害树木。到了1953年,由他们管理的树木全部成活。
护林公约
  石河子最早的《护林公约》是陶峙岳将军亲手制定的。
  1954年早春,冰雪开始消融,新植的树苗尚未萌芽。
  一天,陶峙岳拿着一张从日记本上取下的几页纸,走出了办公室。他找到兵团基建处副处长梁客浔,一边把那张纸交给他,一边安排让各单位讨论上面的内容,让大家提出修改意见后,宣传到家喻户晓,严格执行。
  这张纸上写着的就是石河子最早的《护林公约》。公约内容共有12条,用毛笔竖行书写。陶峙岳遒劲的笔力,倾注了他对这座城市美好远景的无限热爱和期望。为制定这项公约,他几乎思考酝酿了一个冬天。他默忖:1951年秋,建城部队开始零星植树,由于缺水、缺专人管,树木陆续死亡。l952年,大部队开始植树,一部分树也相继夭折。同年,部队组织了专业造林队后,这上百人的队伍也无法精细管理这即将迅速发展的城区大片林带。将军意识到管树护树必须靠全城人民的共同努力。为此,陶峙岳亲手制定了《护林公约》。公约通过广泛讨论、宣传和教育,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并成为全城人民的自觉行动。
  《护林公约》规定,对不爱护林木者,要予以严惩。但后来,竟无人受惩处,因为官兵们人人都严格执行了公约。这种传统一直沿袭至今,养成了石河子人爱护花草树本的优良品质。
陶司令绿化轶事
  陶峙岳初进石河子,住在老乡的一间顶着支撑柱的马圈里,赵锡光则住在野地里搭的芦苇棚里。首长们指示,要先建战士营房,后建机关用房。城建工程处就是按照这一指示执行的。但对绿化工作,兵团司令部却走在了战士们的前面。
  1952年,从兰州运来了8盆蔷薇花,陶峙岳亲手将它们种在了兵团司令部的院里,这便是石河子第一批人工种植的鲜花。
  有一次,陶峙岳对师景岳说了句悄悄话:“我春天在司令部栽了十几棵葡萄,你能不能想点办法,给找点材料,我想自己搭个葡萄架。”
  师景岳说:“我已经安排木工房去做了,但由于建房任务太紧,木工房抽不出时间来做葡萄架。”虽然司令员心里非常迫切地想让葡萄赶快上架,但他始终没有去催促木工们。后来,葡萄架做好了,虽已耽误了上架的时间,但陶峙岳仍然很高兴。
  司令部院内无大树。一次,陶峙岳看到十几里外有棵碗口粗的榆树,就找粱客浔商量说:“那棵榆树形状很好,能否移过来?”梁客浔就找了十几个人,开上一辆苏联“吉斯”卡车,将那棵大概有10岁左右的榆树挖了回来。再由陶峙岳指定地点,种在了司令部的院子中央。
  1953年,陶峙岳又在司令部种了20多棵苹果树和李子树。这些果树是从伊宁购进的。栽下去时,树上已花开满枝。当年秋天,树上就果实累累。司令部官兵们吃了,个个甜在嘴里,喜在心头。
  陶峙岳就是这样以身作则种树、种花,为石河子的绿化工作当了开路先锋。
  如今,石河子获得的种种赞誉,都凝结了老一辈开拓者和一代代石河子人的汗水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