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秦安江
汪贵新 (石河子)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0年07月17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前几天,我的发小同学李建刚,在群里推荐了兵团文联原副主席秦安江的《写信往事》一文,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喜欢读安江的作品,是他的铁杆粉丝。
秦安江,生于新疆哈密,祖籍湖北孝感,西北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新疆兵团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在全国各种报刊发表了大量诗歌散文作品,曾被《星星》《诗选刊》《诗歌月刊》联合评为年度入选诗人,诗歌、散文作品入选多种年选、选集。出版诗歌集《双筒猎枪》《接近那河》《老房子》《洪水》《诗歌手卷》《方向》及散文集《半山笔记》《兵团书》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名的新边塞诗人之一。
昨夜,我认真拜读了《写信往事》,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我想评价秦安江的这篇文章,但水平有限,不敢造次。只能提笔叙述一下与安江的交往。
我与秦安江认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概在1973年底,他们家从兵团农场返城。他恰好分配到和我一个班,我们俩成了同学。我们两家父母都在兵团第二汽车运输团工作,当时简称汽二团。两家都住汽二团老团部,相距三四百米,所以,上学、放学我俩都相约而行,每天往返学校约七八公里。
安江话语不多,为人淳朴、谦虚、低调。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们比较投缘,有了共同的语言。不久,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我们几个同学联系四连、修理厂不同年级的二十余名男女同学和校友,成立了“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小组”。记得有高我们一届的校友田玉玲、杨和平,有同届的吴新力、谢惠新、孙中超、梅继林、欧秀芳、张卫萍、杨秀云、岳应萍、杨桂君、刘新芳、解桂芝、窦新芳、杜玉新、唐萍、李海峰、张岚、秦安江和我等同学。安江制定了学习计划和学习纪律。平时晚上,大家自己在家学习功课,周末或者休息天下午,到他家里学习马列著作。学习书籍有《哥达纲领批判》《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与文章。由他领读讲解文章内容。完后,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表学习感想或者体会。当时我们基本上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对学习的内容似懂非懂。安江就介绍所学文章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要点,可以看出,安江对我们所学的文章,都提前做了功课。渐渐地大家对学习理论感兴趣了,还不时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有时我们还为不同观点争得脸红脖子粗。我担心影响团结。安江却说:争论比较好,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发扬民主,这样能加深认识。这好比烧开水,只有沸腾了,才能解决问题。
“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小组”坚持了一年多,在汽二团中学师生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学校不定期地派老师给我们进行指导。通过学习,同学们的理论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惜,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也就是1975年上半年,安江就参加了工作。理论学习小组就此终结。
在安江即将赴工作岗位的前两天,他对我说:“我们理论学习小组的同学照个合影吧,留个纪念。”我说:“好的。”大家相约一起去新城的“燎原”照相馆拍照。在留照片上方的提款内容时,安江和大家产生了不同意见。绝大多数人同意我的意见,提款内容为:“欢送秦安江同学工作留念”。安江沉思片刻,在纸上写下:“汽二团高一理论学习小组合影留念”。我们想既然是为欢送安江工作合影,就同意了他的意见。同学们又合伙凑钱,买了四五本精装马列著作,赠送给安江同学。
秦安江同学为人谦逊。记得一次班里抄写大字报,他那板板正正的毛笔字,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都纷纷围在他的周围,不停地夸赞他的毛笔字写得漂亮。他却连声说:“是这杆毛笔好、毛笔好。”尔后,脸上泛起了阵阵红晕。
安江爱好广泛。除打篮球、排球、乒乓球外,还学习拉二胡。每每我去找他玩,他都在认真地练习二胡。开始就像是木工锯木头,发出“吱吱”的噪音。可几个月后,竟然能够拉出一些完整的简单曲子。如:《东方红》《我爱北京天安门》和《卖花姑娘》。
1975年下半年,兵团解散,汽二团交给了自治区农垦总局管辖,更名为自治区第十汽车运输公司,简称“十运司”。但群众和媒体还习惯称汽二团。
自治区农垦总局成立后,为了凝聚力量,展现十大运输公司的风采,于1976年上半年,进行了文艺调演。汽二团也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准备参加文艺调演。安江被抽调到乐队拉二胡。我在学校也有幸被抽为演员。我俩又相处了近三个月。这时,安江拉二胡的水平突飞猛进,已能熟练地拉《扬鞭催马送粮忙》和《赛马》等著名曲子了。
一九七六年九月,我上山下乡。安江由汽二团副业队调到离家较近的修理连,成为镗缸工人。他业余时间钻研诗歌写作,不久,在石河子刊物上发表了题为《镗缸》的诗歌。我参军入伍几年回来后,他已经被调入石河子市电台当编辑。在八十年代初文凭吃香时,他又举家前往鲁艺学习,用近两个年头,取得了大专学历。一次,我去看望安江。在聊天过程中得知,他在鲁艺学习非常紧张,经常熬夜,生活过得比较清苦。他感慨地说:“再不为文凭疲于奔命啦,打死也不干了。”并表示要脚踏实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又过了几年,他相继出版多本诗集,并跻身为中国新边塞诗人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安江在兵团农场挂职副政委两年,后又赴兵团文联任职直至副主席。2017年安江光荣退休。
47年来,我和安江同学的友谊,一直保持至今。虽然不经常联系,但并不影响我们的同学之情。尽管他的职务不断升迁,名声大噪,但一见面,安江还是那么和蔼可亲。
回顾安江的成长过程,他的身上确实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芒,具备着不少优秀的品质,真是很令我钦佩,值得我学习。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首先,他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他的父亲是汽二团供应股股长,有文化,有水平。讲话慢条斯理,心平气和,很有点老夫子的味道。他的母亲是一名普通职工,心底善良,待人谦和,处处表现出女性的爱心。他的哥哥勤奋好学,较早地参加了工作。他的两个妹妹,也都乖巧、听话。我非常羡慕安江有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
其次,得益于农场生活的磨炼。在文革中期,他全家被下放到兵团农场。但几年的艰苦农场生活,练就了安江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听和他家一起下放的同学讲,在农场,安江经常和哥哥跑很远到沙包里捡梭梭柴,为家里做饭、过冬取暖之用。他还经常忙里偷闲,割草喂兔子。每年入冬前,就和哥哥一起打土块、垒火墙。
安江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制定了短期计划和长远奋斗目标。归纳起来,安江的成长与发展,特别是在事业上取得很好的成绩,得益于他的严格自律与不懈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