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四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修建独库公路 我和战友洒下血汗

张福庆 口述 李春坤 整理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7月10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前不久,张福庆一家自驾从独库公路到伊犁旅游。张福庆对独库公路有着不一样的情结,因为,那拉提以南的120公里路段就是他和战友们修建的。这段路是整个独库公路上山势最陡峭、冰冻时间最长的一段。走在曾经奋战过的地方,今年76岁的张福庆,脑海里再现出当年修筑这条战备公路时的一幕幕场景。
国防兵“转业”成了工程兵
  1974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保卫边疆、备战防边、打通南北疆大通道”的决定,打响了由独山子跨越天山、通往南疆重镇库车的公路修建开山炮。
  这是一项要在崇山峻岭上施工的大工程,除了中央军委从宜昌调来的三个基建工程部队外,驻疆的三个国防部队也承担了这项重大战略工程的修建任务。
  张福庆曾是全师的标兵,在建军五十四周年新疆军区大阅兵中,曾代表全师参加阅兵,接受过军区和自治区首长的检阅,他本人也曾作为新疆军区代表,参加过天安门广场大阅兵,接受过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检阅。在这次的独库公路攻坚任务中,张福庆义不容辞地接受了参与打通“摔死猴子、撞死鹰”的“非线路段”的任务。
  所谓“非线路段”,就是在工程建筑中因悬崖绝壁的陡峭,勘测人员无法立足,对工程走向和高度无法测定而没有任何数据资料的地段。面对这都是悬崖绝壁的非线地段,张福庆一时间不知如何下手。但是,从来没有被难倒过的他,通过群策群力、仔细研究,终于决定从“非线”段的两端开辟作业,向中间掘进……
  从两端对接修路难度很大,因为没有海拔测定仪,战士们常常因为大山峭壁拐角多看不到对面而无法确定路基线的水平面。战士们便通过观看对面摇晃的松树,估计个大概路基面,待几次修正后,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非线施工”。
  施工中,战士们腰系绳索,从山顶上悬吊在绝壁上,悬空挥臂抡锤,打出一个个炮眼。战士们的手上布满了血泡,鲜血染红了大锤的把柄,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疼。两端掘进队终于接头后,上千个炮眼里填装好了炸药,随着一声“点火”的命令下达,连珠炮的巨响在深山峡谷里轰鸣,只觉得整个大山在颤抖,山间松林在摇晃,铺天盖地的大石头腾空而起,飞舞着从峭壁上滚落……二十几分钟后,待弥漫山谷的尘土和硝烟散去,山涧中刚刚还是青翠欲滴、郁郁葱葱的松树林,都成了一根根光秃秃的树干或半截树桩。回头再看爆破后的悬崖峭壁,已经成了参差不齐、犬牙交错、可以供人攀援的绝壁通道了。战士们形象地称其为“老虎口通道”。接着战士们便在“老虎口通道”上手持钻岩机开工了。因为地势险峻、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不少战士疲惫不堪,经常在钻岩施工中打瞌睡,十分危险。
  张福庆和战友们一点点地向南推进到天山深处。其后,他们又遇上冰溜子地段。所谓冰溜子地段是一段冻土层,从山上到山下全是厚厚的冰层。战士们只好脚底缠上防滑的草绳子,爬到山顶后,在腰上系上一根安全绳,把自己吊到半山腰,用十字镐一点一点地抠出个能站脚的地方,再打眼放炮……在这里爆破很危险,弄不好就会发生冰裂和雪崩之类的灾害事故。
缺粮断炊的险情
  1977年3月,施工先遣队的十多辆物资军车进驻独库公路巴音布鲁克地段,遇上了强降雪天气。
  因为风雪太大,汽车在挖雪战士的后面艰难跟进。往往刚把前头的汽车送下大坂,后面的车辆又被雪阻挡,难以行动。就这样,挖雪、推车,推车、挖雪,平时6个小时的路程,张福庆和战友们整整走了6天6夜……
  出发时他们准备的三天干粮全吃完了,大伙只好就着雪团啃吃咸萝卜,咸菜吃完了就吃雪团。直到第五天,直升机给他们投放了食品,这支先遣队才得以活命。
  这种险情尽管不多,但生活的艰苦却是常态。张福庆说:“筑路部队的官兵常年吃的就是单调的萝卜和土豆。有时连萝卜和土豆也难以供应上,炊事员们只好在山坡上挖野芹菜、野大蒜当菜。但这些东西毕竟是野草类,虽然无毒,却咬不动、嚼不烂,吃起来很费劲。至于肉类更是少见,偶尔遇到有摔死的野猪和野兔子,战士们才可以打个牙祭。”
  有时干了一天的活,疲惫的战士们刚吃过晚饭准备休息了,后勤送粮油、蔬菜的供应车就来了。因为给养车进不了深山,部队只好召集战士们放弃休息、下山背扛粮油和蔬菜。下山、上山,来回四十多公里的路程,往往在后半夜才能回来……
  天山深处气候无常,有时刚见飘过来一片云,马上就会有一阵山雨降下来,有时一天能下三四次阵雨……深山里的气温低,哪怕是酷暑盛夏,战士们也要穿着线衣、线裤。五年里,战士们身上天天出汗,却没有可以洗澡的地方,顶多就是用脸盆里的水擦一擦。
  每年到11月份,新疆开始降大雪,就无法施工了,部队只好收兵归营。留下看守工地的一个班,除了深挖菜窖储存土豆和萝卜外,还要搭建双层甚至三层的“帐篷屋”。帐篷门口再接两三个帐篷作为避风通道。留守战士们就食宿在帐篷内,全靠一个大油桶做成的火炉白天晚上不熄火地烧火取暖。
历史的丰碑
  历经9年时间,独库公路终于在1983年9月建成、通车了。在这9年的艰苦施工中,筑路官兵硬生生地在黄羊都望而却步的大坂上凿通了隧道、修出了坦途,真堪称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啊!
  张福庆说,修筑天山公路时,光他所在的部队就牺牲了31名战士。至于失足落入山涧摔伤、骨折的事故就更多了。”
  有个部队在一次隧道的掘进中,因为隧道塌方、巨石坠落,一下子牺牲了八位战士……
  据了解,独库公路在修筑建设中,全线共有168名战士因雪崩、泥石流和塌方等原因长眠于大山深处,相当于平均每三公里就掩埋了一名烈士的忠骨。他们中年龄最大的31岁,最小的只有16岁。
  当时,各个部队的烈士都是就地安葬在自己的工区里,坟前的木牌上写有烈士的名字和生卒年月。直到改革开放后,为缅怀这些为独库公路建设而献身的官兵们,才统一在独库公路北端的乔尔玛地段修建了烈士纪念碑和烈士纪念馆,以让人们凭吊、怀念他们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