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上接一版)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7月07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上接一版)
  “既然干了这行,就得留下点什么,否则会遗憾的”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新疆棉花生产的总体水平相对较低。1982年新疆棉花面积仅占到全国的4.9%,总产量占全国的4%,平均单产低于全国水平18%。
  1979年,兵团石河子垦区引进地膜覆盖技术,在7.5亩地上试验种植棉花,结果增产35%,但人工铺膜一天只能铺4分地。铺膜后,要靠人工在地膜上点种,进度慢、劳动强度大……
  看到职工铺膜时的辛苦,陈学庚心疼不已……经过几个月集中攻关,陈学庚团队研制出可进行联合作业、实现膜上打孔穴播的铺膜播种机,日工效120亩至150亩。地膜覆盖技术得以推广,促成新疆棉花产量第一次提升。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新疆棉花种植又遇到瓶颈,亩播种量4公斤至6公斤,大水漫灌,肥料利用率不到30%,加之人工成本高,使得利润更微薄了。
  “每到4、5月的定苗期,全员定苗,棉花地里人山人海。”陈学庚看到种棉花给大家带来这么多困扰,就开始琢磨定苗问题。
  看场地、采数据,陈学庚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一次作业完成8道工序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形成11个系列新产品。很快,精播机在南北疆打开了局面,2012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36.6%,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随后几年,棉花种植在新疆形成全程机械化生产局面。
  有人说,他就像一个“主攻手”,看到机会来了,就会冲上去抓住。现在,陈学庚又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残膜回收机具的研制中,“既然干了这行,就得留下点什么,否则会遗憾的。”


  英雄不问出处,谁是英雄,要在“战场”上见分晓。
  一个中专毕业生,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并当选工程院院士,靠的是什么?我们在陈学庚执着坚守、一生奉献中,找到了答案。
  有人问陈学庚,搞农机研究苦不苦、累不累?他回答:“从事农机研究工作既苦又累,但是为农业发展解决了问题,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我乐在其中。”
  半个世纪以来,陈学庚不知疲倦地奔走在大田里、实验室里、车间中。如今年过古稀,他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正是这样一种对事业的执着,支撑着他一路不断攻坚克难、永不懈怠。
  陈学庚将对事业的执着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脚踏实地,奋勇前行,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也是对社会作出的一份贡献。
  (原载《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