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沙依巴克村里书声朗朗

本报记者 叶红 朱湖新 文/图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9月13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9月5日下午,石河子镇沙依巴克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里书声朗朗。
  “大家读得非常好!哪位学员能回答一下‘富’字是什么结构?除了‘富强’,还能组哪些词?”老师海力毕努尔话音刚落,学员们纷纷举手。
  “上下结构。还能组成富民、富裕、富足。”被点名的学员古丽娜尔站起来流利地回答。
  “回答得太棒了!我们给古丽娜尔鼓鼓掌。”海力毕努尔带头鼓起了掌。
  这一幕场景是沙依巴克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初级培训班上课时的情景。
  沙依巴克村地处石河子市城乡接合部,共有常住人口346户、158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8%,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村民主要从事养殖、屠宰、运输业。为帮助村民增强职业技能、拓宽就业领域和致富渠道,让国家通用语言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去年7月,沙依巴克村村委会决定开办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班。
  村里开办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班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就连77岁的维吾尔族大娘帕塔木汗都坐不住了,她第一时间来到村委会,强烈要求报名参加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她说,虽然自己年龄不小了,但很希望能多学一点知识,多增长一些学问。
  “第一天开课时,来了109位村民,教室都坐不下了,没想到大家学习热情这么高。”说起第一天上课时的情景,海力毕努尔记忆犹新。
  根据村民年龄、文化程度及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村委会将培训班学员分成了初级班和中级班,并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个星期二、三的下午,沙依巴克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里便会传出一阵阵朗读声,村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情高涨。
  初级班学员沙盘每个星期三下午都会早早来到课堂温习功课。他说:“以前家里条件不好,没有好好上过学。通过培训,现在我能听懂广播和新闻联播了,也能很好地与我的汉族亲戚交流了。”
  “村民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这也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给村民上了82节课。今后,我们会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力争通过培训让每个学员都能‘学、讲、用’。”海力毕努尔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