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身板”强起来、壮起来
本报记者 李婷 特约记者 戴新伟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18年09月13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金秋九月,一个丰收的季节。朵朵银花在棉田间竞相绽放,酿酒葡萄沉甸甸地垂在枝头,打瓜静静地躺在地垄等待采收……
9月1日,记者驱车行驶在134团通连公路上,路边不断闪现的多彩景象让人目不暇接。“到了,前面就是。”随着随行的团广电站工作人员一声提醒,一片西瓜地出现在记者的视野里。
这是位于134团9连的一片西瓜地。50亩的西瓜地里瓜蔓匍匐,青枝绿叶,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一个个不大的西瓜散落在藤蔓间。“这瓜也太小了吧。”看着眼前只能称作“瓜蛋子”的小西瓜,记者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不经意地说出了声。
“这是今年的晚熟二茬瓜,再有十来天就可以上市了。别看个头小,甜着呢。”随着话音落下,一个个头不高、身材精瘦,脸晒得黝黑的中年人从地里走了出来,笑着说。
中年人名叫叶进江,是134团一位种了30年西瓜的“老把式”,如今他是该团绿缦金实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合作社目前有近20位社员,1000余亩瓜地。在地头聊起下野地西瓜,叶进江满脸自豪、侃侃而谈。
“只要我打个电话,这西瓜每公斤1.5元,立刻会有人来地里拉。”抱着一个瓜,叶进江自信地说,“来,尝尝。”记者拿起叶进江在地上磕开的一块西瓜,一口下去,清香和甜爽弥漫舌尖,“好甜!是真正的下野地西瓜。”
说起下野地西瓜,那可是有口皆碑的“新疆第一瓜”,曾被国家选定为国宴果品,在疆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134团作为下野地西瓜的主产地,已有50多年的种植历史。如今,依托“下野地西瓜”品牌,西瓜成为了该团一个重要的特色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6000亩左右,平均亩产7吨多,西瓜主要销往北疆的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等地,疆外主要销往广州、上海等内地大城市。
今年是兵团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第一年。今年,团场取消了“五统一”,土地确权后,每亩种瓜用地成本相对降低了500元到600元不等。进入7月份以来,134团下野地西瓜大量上市,迎来了销售高峰,日外销西瓜达到2000吨左右。加上西瓜价格好,平均每公斤1.2元,134团种植西瓜的职工收益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看到收成好,作为合作社的领头雁,叶进江自然也格外开心。
高兴之余,叶进江比其他的瓜农考虑得更多更长远:团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后,50亩身份地分到了各家各户。面对新形势,今后的西瓜该怎么种?如何让“下野地西瓜”这块金字招牌更亮更火?合作社该如何发展壮大?
“我们现在的身板还太弱、太小,只有强起来、壮起来,下野地的西瓜产业才能发展得更大更好。”叶进江坦率地说。
叶进江表示,“五统一”取消后,农资销售市场放开,经营种子、肥料的商家多了,但随之而来的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前期种子、肥料关把不好,就种不出好瓜,更会砸了下野地西瓜的牌子。这时候,合作社就需要从产业发展长远考虑,发挥好自身作用,替职工把好关,保证职工的权益不受损害。
“种瓜也讲规模效应,尤其是下野地的西瓜牌子亮、市场认,扩大市场,除了严把质量关外,合作社还得抱团把规模做上去。团场改革后,土地分到了职工个人手中,一些职工想把土地流转出去,我们合作社也需要扩大种植或倒茬种植。这就需要团场和连队多做些宣传引导工作,帮助我们把规模搞起来。当然,如果有职工想种瓜,也可加入我们合作社,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叶进江诚恳地说。
据了解,近年来,134团立足发展特色农业,加大了种植结构调整力度,西瓜、樱桃、黑枸杞和彩色苗木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为了把“下野地西瓜”品牌做大做强,团场更是推出不少实招:举办西瓜节,开展西瓜交易、下野地优质特色农产品推介、西瓜采摘体验游、下野地之旅自驾游等活动,做足下野地西瓜文章;先后为“下野地西瓜”注册了商标、申请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从2017年开始,该团种植的合格商品西瓜都贴上了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产品信息二维码,瓜商和消费者用手机直接扫二维码就可知道所购买的西瓜来自何处,实现了品质保障可追溯。
“这几年团场确实很重视品牌的培育,注册了商标,申请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搞了二维码标识,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下一步,我准备走专卖店直销的路子,在周边的城市做特许经营,把下野地西瓜的销售路子再拓宽些。”叶进江说。
叶进江透漏,今年,合作社准备先在奎屯市以特许加盟的形式和商家合作开几家“下野地西瓜”专卖店,“我打算先拿出几吨西瓜让大家免费品尝,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下野地西瓜’,能在我们的专卖店里买到真正的‘下野地西瓜’,把‘下野地西瓜’的牌子打得更响!以后,客户可以通过手机下订单,我们的‘下野地西瓜’就能送货到家。”
谈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叶进江自信满满。此时他精瘦的身体里仿佛充溢着无穷的力量,让身旁的记者不由得再次回味起在采访中他反复说的一句话:“我们要把‘身板’强起来、壮起来。”